91书包网 > 我的姐夫是太子 > 第三百二十七章:诚实做人

第三百二十七章:诚实做人


  陈礼听罢,再不敢啰嗦了。

  只是……他心里嘀咕着,这是要做什么?

  陈礼无法理解。

  可不理解……也没什么关系。

  他已经习惯了听从张安世的命令去行事了。

  紧接着,他出来的功夫,便听张安世道:“下一个人进来。”

  随之,在待客室里,则是一人长身而起,匆匆进入了张安世的公房。

  这人与陈礼擦身而过,陈礼微微地挑了挑眉,总觉得此人有些面熟。

  只是他没有细想,便匆匆地走了。

  不多日,许多的消息,愈演愈烈。

  这些消息,绝不是空穴来风。

  而是渐渐的有鼻子有眼。

  据闻太平府那儿,各处的渡口和码头,似乎也多了许多人盘查,但凡是外乡人,似乎都十分忌讳,不愿他们随意出入。

  栖霞那儿……有一处大市场。

  这是拍卖场慢慢演化而来的。

  随着这里的商贾聚集得越来越多,再加上商业开始繁华,从前的生意往来,往往是商户之间,寻找一个稳定的供货商进行交易。

  可在这繁荣之下,商贾们已经不只于此了。

  因而,此处叫东乡庙的地方,原本只是一个不起眼的荒凉所在,它之所以得名,也只是因为……相传,此处在百年之前,有一个破败的城隍庙。

  当然,如今此处却已成了栖霞最繁华的街道,足足一条街,商铺林立,而最吸引人的,却是被这称为东乡市的地方。

  此处和寻常的集市不同,寻常的百姓也极少来此,来此的多是各色的商贾。

  商贾们来此交割货物,慢慢的,这样的商贾越来越多,甚至买卖越做越大,这里便成了大宗货物的集散地。

  在这里,天下所有能想的到的货物应有尽有,无数人在此寻找机会,卖主们在此委托牙行寻找买家。而买家也兴冲冲来此,挑选自己想要的东西。

  大宗货物的买卖,和寻常的买卖是不同的,价格的稍微涨跌,也意味着大量的金银。

  正因为如此,所以……必须确保价格公道,如若不然,哪怕是一斤货物少一文钱,积少成多,可能人家也就几千两银子打了水漂。

  这里的牙行,都会第一时间挂出各种大宗货物的价格,而且会摆放在最显眼的位置,因而若是从这街头走到街尾,眼里所见的,除了人,便是那琳琅满目的交易时价。

  在这里做买卖的任何一家牙行,为了确保自己给出的价格绝对公允,使买卖的双方都不觉得吃亏,他们往往会下足功夫,确保价格的公道。

  据说在此最大规模的一家牙行,雇员就超过了四百人,配备了和朝廷一样的快马传讯,同时……在京城和各处,都派驻账房,随时调查各地的时价,各地市场里的价格汇总之后,他们再根据大宗商品的价格与市价进行一套计算。

  而这种计算是最费力的。

  因为首先,商品不同,市价和大宗商品的价格必有价差。

  有的商品易于保存,且保存期长,那么价差可能会小一些,可若是时鲜等价格,则会变大。

  再者,各地不同的价差,也有一套计算机制,会根据计算,确定一个价格,确保交易的双方都不会吃亏。

  因而……牙行,每日可以确保半个时辰更新一次价格,而且几乎可以做到误差值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这便是四百多人,其中囊括了大量的账房、快马、算师们共同努力的结果。

  而且他们给出的价格,绝对不能出任何太大的失误,因为一旦失误,都可能导致大宗商品的买卖双方之中,其中有人蒙受重大的损失。

  起初……这里牙行林立,可慢慢的,那些不合规的牙行便迅速地衰弱,还能留在此做大做强的,无一不是有一套自己的手段。

  而这里也因为这一点,吸引了无数的商贾,无数人在此寻觅机会。

  对于商贾们而言,大宗商品的快速买进、卖出,并非只是纯粹的节省了时间这样简单。而是货物和金银的快速流动,本身就是巨大的收益。

  别人一年,做十个买卖,你在这里,能精准和迅速地以最公道的价格卖出或者买出做几十个甚至上百个买卖,这其中的利润,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有了大商贾们在此拼命厮杀,自然而然的,也就有了无数的掮客,更有许多高级的餐厅,有售卖各种价格高昂的装饰品铺子。

  人们在此,一掷千金,慢慢的,这儿除了商贾们的聚集地,更是纸醉金迷之地。

  若不是张安世不许在此开设青楼,只怕这里能在一夜之间,超越秦淮河,成为天下第一的销金窟。

  当然,吸引许多人来的,还有一个巨大的原因,那便是安全。

  这栖霞乃南镇抚司脚下,附近有模范营,还有官校学堂,太平府的巡捕厅也在附近,可以说……在这儿,几乎难见道门和各种偷抢的盗贼,便是蟊贼也几乎难见踪迹。

  大宗的商品,价格其实往往起伏并不大,可能一天下来,也难有几文钱的涨跌。

  可今日,有人注意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粮价居然在涨。

  毕竟这已入夏了,夏粮马上就要收割,这也就意味着……会出现大量的米商,还有士绅人家,都需将仓中的陈米赶紧售出,即便要囤,那也是该囤新米的时候。

  这个节骨眼上……往往是粮价最低廉的时候,若是往年,甚至可能一石到达一石八九百个铜钱的地步。

  只有等陈米出尽之后,粮价才会缓缓的开始上涨。到了年末,大致能到一两银子五百个铜钱上下。

  虽是如此,好像几个月之间,粮价可以大涨,只要囤积几个月就有利可图。

  可实际上,并不是这么一回事!

  因为仓储和损耗,本就是一笔开支。这样的银子,寻常人根本赚不了,只有那些大乡贤,还有大米商,才可能有自己的粮仓。

  正因如此,绝大多数人对粮价,不会有太大的兴趣。

  今年入夏,确实旱了一阵,预计粮食可能会减产,不过……应该减产有限。

  这是江南,江南乃是水乡,即便是干旱,也不似北方那样动辄颗粒无收。

  可现在,原本该是最低价的粮食,却是从八百七十二文,直接涨到了九百五十七文。

  这可是大宗商品啊,而且一夜之间,这样的幅度,可谓是非常吓人了。

  不少人禁不住感慨,发出啧啧的声音。

  因为……这买卖……即便有人流口水,也做不了,没有仓房,没有储存粮食的设施,一切都是空谈。

  当然,现在市面上,也有人直接拿着一仓库的货,然后就跟你直接写一份契书来交易的。

  你什么时候要,拿着契书随时可以去取货!

  不过这等事,现在并不流行,毕竟还有风险,而且此等大宗的商品,毕竟想要谨慎行事。

  只是,这些人一看价格,立即……开始议论纷纷起来。

  怎么回事,粮价怎会突然往上涨了?

  而且还涨得这样的快?

  对于粮价涨幅的认知,人们第一想到的是天灾导致的影响。

  可很快,这个可能被排除。

  于是人们议论得更加的厉害。

  此后……这价格……居然继续不断地疯涨。

  越涨越快。

  这突如其来的变化,倒是让不少好事者,开始来了兴趣。

  ……

  “张太公,张太公。”

  上元县,有人匆匆寻到了上元张家,老远便高呼。

  这上元张家,也是本地的大族,张太公在应天府,也算是颇有名望。

  他年纪大了,须发皆白,也没几年活头了。

  此时听了动静,显得不喜,在女婢的搀扶下,缓缓来到小厅。

  随即,他便见了眼前这个读书人。

  这读书人是个秀才,在张家的族学里教书,姓李。

  李秀才激动地道:“方才我去了一趟城里,张太公,你可知发生了什么吗?”

  女婢给张太公取来了茶盏,张太公先漱了口,只点点头。

  李秀这才道:“张太公……那张狗……”

  一听张狗二字,张太公猛地脸色一变。

  李秀看着他的反应,顿了顿道:“是那张安世……当真如传言所说的,出大麻烦了。”

  张太公一听,顿时来了精神,好像一下子,脸色都红润了许多。

  一想起张安世这三个字,张太公可是连觉都睡不好。

  那宣城县的夏家,和上元张家乃是姻亲,论起来,那夏昌还是张太公的表弟。

  当然,这也没什么,上元张家百年家业,在这南直隶不知和多少名门望族结亲,真要论起来,那都是亲戚。

  可怕的是,那夏家居然满门抄斩了,不少亲族还没流放,连家业也抄了,甚至还拿夏家的地,分了出去。

  一想到这个,张太公便不由自主的打了个寒颤。

  他怕啊,甚至天天做噩梦,梦到张家的家业,最后都败落到了自己的手里。

  因而,只要有人提及到张安世,张太公必要骂声不绝,也顾不得斯文。

  张太公道:“你细细说。”

  于是这李秀才便道:“前些日子,不是说太平府那边……大量的耕地都荒芜了吗?这是陈家和周家的人说的,周家那边,信誓旦旦。”

  张太公听罢,冷冷道:“作孽,这是作孽,辛苦经营的家业,被张安世那小贼,分给了那些懒户,能经营得好吗?那些愚人,怎么能打理好田地?”

  “是,是。”李秀才笑了笑道:“可……这事……大家只是传,后来又听说,太平府内部,发生了权斗,争得极厉害,听说开会的时候,有人甚至直接砸了茶盏,几次都不欢而散。还有那张安世……”

  张太公道:“这事,老夫早知道,昨日刘家人请酒,也说过这事,刘公乃是至诚君子,他的话……是可信的。”

  李秀才却是道:“今日……才知道,粮价涨了,还有人说,看到张家的商行,拼命的私下里购粮……“

  “什么?”张太公眼睛一亮:“此事当真?”

  “别的还可以是误传,可这事啊……还真是亲眼所见,是学生亲眼看过,粮价应声就涨了两成。”

  张太公可能不懂耕地,可作为家里有隐田十万亩的人家,他却是懂粮价的。

  这样的涨跌,很不同寻常。

  几年南直隶的收成,可能会减少一些,可不至于造成这样大的波动。

  张太公微微颤颤地站了起来,在婢女搀扶下,蹒跚走了几步,才带着几分振奋的神色道:“好,好……”

  他笑了。

  李秀才道:“不少商贾,都后悔不迭呢,他们倒是想要囤粮,可惜……”

  张太公笑了:“囤粮,他们有仓吗?不过……昨日有粮商来收粮,本来老夫是答应了的,不过现在嘛……”

  他笑了笑,意味深长的样子。

  这不啻是双喜临门。

  紧接着,他道:“叫管事的来。”

  一会儿工夫,管事的便来了。

  张太公当头就问:“咱们还有多少空仓?”

  “有许多呢,这陈米……差不多出尽了,就等收了夏粮……”

  张太公眯着眼。

  如果这个李秀才所言当真,那么……还真就是……一笔横财。

  他有粮仓,有储存的设施,一切应有尽有。

  张太公看向李秀才道:“你说……张安世收粮,是为了什么?”

  李秀才猜测着道:“或许是因为太平府颗粒无收,所以……偷偷购一些粮……去弥补不足?如若不然……他那太平府……田地荒芜,只怕朝廷要见罪。”

  “哈哈……”张太公道:“不错,老夫也是这样想,这事儿啊……你再去打探一下。”

  “好。”

  张太公回身,捏了捏一旁的女婢,道:“你平日不都说老爷我的身子不济了吗,今日老爷心情好……”

  …………

  次日正午,李秀才从栖霞赶回来,他越发的激动。

  这一次,张太公端坐,早已在等他了。

  二人见面,他就立即问:“如何?”

  李秀才振奋地道:“又涨到了,涨了七十文钱……而且还是平白无故的涨,现在不少人……都急了。还听说,太平府开始派了许多人,把守各处的渡口和码头,不许人轻易出入,查得很严。也有不少商贾说……那些流言蜚语,都是胡说八道,太平府的粮食长势好得很。”

  张太公笑了:“哈哈……这是欲盖弥彰,那些贱商,真是和张安世沆瀣一气。若真如他们所言,粮食怎么会涨?这可是真金白银,世上有这样的傻瓜吗?”

  “是啊,太公,学生也是这样想的。还听说,太平府要组织一批人,去参观他们什么什么乡呢,让大家看看粮食的长势。”

  张太公又笑,带着几分嘲讽的意味道:“这张安世急了,此人善于做政绩,此等官方欺上瞒下的东西,老夫活了一大把年纪,早不知见了多少回了,无非是找一个粮食长势好的地方,让你去看看,实则……不过是偷梁换柱的把戏罢了。”

  “是极。张公高见,陈家和周家那边,也是这样说的,陈家的公子,还跳起来骂呢。”

  张太公道:“这样说来,等夏粮收了,不但粮食堆不满粮仓,还可能粮食不足,这张安世又急着购粮,会想尽一切办法,好弥补和掩盖太平府的问题。若是这个时候,张家也购一大笔粮存着,不但……可以教这张安世更买不到粮,去给他涂脂抹粉,而且咱们还可能大赚一笔。”

  “学生也是这样认为,其实周家那边,也是这样想的。”李秀才眉飞色舞地接着道:“说无论如何都能大赚,只是赚多赚少的问题。可要是借此机会,弄垮了太平府,则是利国利民啊。”

  张太公虽也这样想,却倒也还有着几分谨慎,他顿了顿道:“嗯……老夫再想想。”

  李秀才则道:“不能再想了,再耽误,价格怕还要涨。周家和陈家都已动手了……”

  张太公却愁眉不展,这事他已觉得靠谱,可出于一种本能的谨慎,他还是不愿意孤注一掷。

  就在他犹豫之间,猛地,张太公想起了什么,立即道:“邸报,今日的邸报呢?有从城里带来吗?”

  一个女婢忙上前道:“清早就叫人带来了。”

  “取来。”张太公道。

  李秀才一头雾水。

  等邸报送来,张太公认真地端详了起来。

  他似乎在翻找着什么,终于,他在一个邸报的角落里,找到了他想看的东西。

  他口里喃喃念道:“关于太平府情况的澄清说明:太平府衙郑告,今有宵小之徒,四处谣传太平府夏粮颗粒无收,此等流言蜚语,甚嚣尘上,传播之人,可谓居心叵测,今太平府敬告曰:一,凡有再传此言者,决不轻饶,必拿首犯,以儆效尤。二:太平府粮食长势极好,虽受干旱影响,却并无大灾,情势可控,今岁必为丰年。”

  张太公念毕,他颤抖着干瘪的嘴唇。

  李秀才则侧耳倾听。

  张太公又默读了一遍。

  而后,这张太公突然拍案,眼眸微张道:“哈哈……这一下,心里有底了!收,立即给老夫收粮!无论动用什么手段,给我想尽办法收粮……家里的米仓,都要收满,有多少要多少,无论什么价格!”

  李秀才诧异,看着张太公道:“张太公……这……”

  张太公道:“本来这张安世不做声,老夫心里还没有底呢!你瞧,现在这小子气急败坏,竟是在邸报中又是出言威胁,又是大张旗鼓地说他太平府是个丰年,张安世此贼狡诈,此人嘴里的话,半句都不能听,他说是丰年,必定是要掩盖什么,他是做贼心虚呢!”

  “现在……老夫可以保证,太平府出事了,现在收粮,就是不让张安世收了粮去应付太平府粮田荒芜的事实,也可从中大赚一笔。依老夫所见……张安世会不计一切后果收粮掩盖,他的钱庄家大业大,为此肯付出一切代价,只怕到时……粮价涨到七两、八两一石,老夫也不会觉得惊诧。”

  李秀才听罢,顿时也想明白了,连忙道:“张太公高见啊,反是学生愚钝了。”

  张太公摇头晃脑,捋着花白的胡须,志得意满地道:“老夫活了一辈子,什么样的乱臣贼子不曾见过?这些人的手段,说来说去,就是这么一回事。”

  “这一次,不但有机会……彻底教这太平府垮了,且还有机会牟取一笔巨利,这两全其美,才能消老夫所恨啊。”

  李秀才点了点,却也带着几分遗憾道:“可惜学生……家里没有粮仓……”

  张太公笑吟吟地道:“这无妨,可以算你一个,你拿银子来收粮,收来的粮,也可存我张家的仓里,不……”

  他显然是突然想起了什么,对着外头大声吩咐道:“来人,来人。”

  婢女连忙走来道:“老太爷。”

  张太公道:“去告诉管事,咱们张家,再建十个仓,给我立即建。”

  “是。”

  …………

  此时的张安世,正低头看着一份份奏报。

  这个时候,他不得不接受,自己自打分地之后,已经声名狼藉的事实。

  从前的时候,一般人是不敢指名道姓的骂他的。

  可显然,有人被惹急了,如今……

  再看看粮价的长势,张安世大抵明白……已经有很多人……想要让他死了。

  陈礼在一旁道:“公爷……有不少读书人……还都挂在嘴边一句话。”

  “不要吞吞吐吐,你就不能一口气说吗?”

  陈礼道:“他们说,捍卫名教,就在此时!”

  张安世抚掌道:“这话很热血,而且简言意骇,确实很有号召力。不过……我觉得……只是热血,气氛还不足,你手头,有几个读书人眼线?”

  “十数个。”

  张安世嫌弃地看了他一眼道:“怎么才这点?”

  陈礼倒显出几分委屈道:“但凡有正经的读书人,谁愿意给咱们锦衣卫做眼线啊。”

  张安世道:“那你就叫他们……赶紧再传出去一番话,叫活捉张安世,购粮自救,不买不是读书人。”

  “啊……”陈礼整个人又给整懵了。

  他已经开始怀疑,张安世被人夺舍了。

  …………

  第二章送到。


  (https://www.91book.net/book/10696/737632976.html)


1秒记住91书包网:www.91book.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91boo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