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包网 > 我的姐夫是太子 > 第三百三十六章:替罪羊

第三百三十六章:替罪羊


杨溥把话说尽。

        其实他很清楚,这是来源于信任的问题。

        既合理的解释了自己的动机,又算是表了态,最紧要的是其中没有任何的违和感,不会让人生出对他的小视和个人品德的厌憎窒之心,可以说,这番回答,可谓是尽善尽美。

        刘舟气腾腾地道:“此等话,谁不会说,去的又不是你?”

        “谁说我不去?”杨溥正色道:“我毛遂自荐,也要下太平府的。”

        一下子的,杨溥的值房就安静下来了。

        杨溥道:“我们都还年轻,我知道诸公都有怨愤,可是新政这样的大事,我等身为太子臣属,难道不需去了解吗?如你们所言,大家都是清贵之身,将来的前途都不可限量,可是……正因为前途不可限量,才更需了解新政的实际情况啊。”

        “汉朝末年的时候,那时有一句童谣,叫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难道诸公也希望,像汉末的秀才和孝廉们一样被人耻笑吗?”

        刘舟怒道:“可是这太平府这太平府。”

        杨溥道:“你认为太平府的新政,不合你意?”

        刘舟道:“正是。”

        “那就更该去。”杨溥理直气壮地道:“新政有什么问题,问题出在哪,怎么去纠正他,你坐在这詹事府,会知道吗?刘公乃是胸怀大志之人,自有主见,你当然可以不认同,可反驳起来,却需言之有物,而非是靠几句清谈。”

        张安世细细一思,朝杨溥拱拱手。

        顿了顿,他接着道:“所以,此番下太平府,无论我等带着什么目的,是去纠错的,是去学习效仿的,又或者是……纯粹只是不得不去的,可该去还是得去,陛下已下旨,再三旌表了太平府,太子殿下也决心支持,我等乃是臣属,值此风云际会之时更是我等的天赐良机,好啦,我要继续收拾东西,诸位……过几日,太平府见。”

        詹事府这边闹个不休。

        翰林院诸学士们则是冷眼旁观。

        不少御史也是蠢蠢欲动。

        对他们而言,东宫这一次,实在闹得过分,而太子殿下,也让宇内失望。

        因而现在说什么的都有。

        其中破口大骂的,更是不少。

        新政之事,此时犹如所有人头上悬着的一柄利剑。又听闻栖霞那儿,许多人接二连三的跳楼自尽,且多是读书人,更教人不禁滋生锥心之痛。

        杨溥又泰然自若地道:“现在最紧要的是,整个东宫的问题……朝中百官,已有自己的固执己见。陛下既已决心新政,百善孝为先,那么太子殿下定要亦步亦趋。太子殿下既已决心支持新政,东宫的僚属,也必须让他们换一换脑袋。”

        就在闹到不休之际。

        太子竟是亲来探望诸翰林和御史。

        显然,太子殿下这是有安抚大家的意思。

        可许多人不买账。他们认为,太子殿下……这显然已经开始背离了当初的忠厚形象,已经不似人君了。

        朱高炽一到,便将所有人召到了大堂,朝他们亲切一笑,道:“诸卿……本宫此来,太子妃听闻此事,特意命人做了一些糕点,分赐诸卿,听闻诸卿当值,正午只能用茶和些许糕点果腹,实是辛苦。”

        可这一次,众人都铁青着脸,一个个不做声。

        朱高炽道:“诸卿似乎对本宫有所怨言。”

        “殿下·太平府。”

        朱高炽却是如沐春风地笑了:“噢,原来是太平府之事啊,这个早说……本宫也知道你们满腹牢骚,所以啊,就是为了此事,才来询问诸卿。”

        众人一听,似乎觉得有戏了。

        “这也是为何,我要请殿下将一批东宫僚属送去太平府观政的原因。可观政,不是做文章,要落到实处,可不容易……”

        莫非殿下有何难言之隐?

        朱高炽道:“此次父皇命本宫举荐各府各县的主官,哎……此事啊……威国公倒是举荐了不少,可本宫在想……这些举荐之人,无一不是太平府的官吏,这样不稳妥太平府的新政,能够推行,是因为威国公勇于担当的结果,可其他各府各县,若都用太平府的官吏,实在冒险,其中有许多的县令,竟是文吏出身……”

        众人一听,哗然:“殿下,这是要出大事的啊。”

        “殿下切切不可答应,一旦开了此例,后患无穷。”

        更有一人站出来,厉声道:“殿下,臣以为切切不可,这太平府上下官吏,大多良莠不齐,没有功名,竟也引荐为官,这且不说了。臣还听闻,不少人……德不配位有太平府不少的官吏,每日口里念叨的都是钱粮,这样的人……道德廉耻都没有,也可治理一方吗?”

        说话之人,是翰林院有名的刺头,侍讲陈进。

        陈进这个人,当初甚至直接顶撞过朱棣,而且以弹劾为名,士林之中,都称赞他为大明的狄仁杰。

        陈进声泪俱下起来:“殿下若如此,必定海内失望,此事切切不可……恳请殿下”

        朱高炽却是笑了笑道:“正是如此,本宫也不想开此例,所以思来想去……却得想一个折中之法。”

        众人认真地听着,陈进道:“敢问殿下,有何折中之法?”

        说到这里,杨溥看向张安世:“府衙和各县,要空出一些闲职来,如县里,可设两个主簿,一个主簿是县里的,另一个,东宫委任了去,当然,让他们观政一两年,自然还是要调回东宫的。起初让他们尝试一下一些小事,若是可造之材,就给这些观政的僚属紧要的事去让他们办。”

        朱高炽便道:“上一次,那一批知府和知县,是因为粮食减产,惹来了父皇的震怒,这才丢了官爵,牵累了子孙。可见寻常的官吏,是难以治理南直隶的。若是明年粮食不能增产,夏税不能效这太平府一般大增,只怕……父皇又要震怒。我为儿子若是因此惹来父皇忧怒,便为不孝。”

        “好在我大明多的是人杰,此番,本宫打算择选良才,一方面,免得太平府那边充塞了太多的官吏去,另一方面,也是为父皇分忧。本宫素知翰林院和都察院诸卿,无不是二甲进士出身,且一个个才高八斗,不如这样,就请诸卿委屈委屈,前往各府县,担任知府和县令……如何?”

        此言一出。

        所有人都懵了。

        这翰林院的大堂,死一般的寂静。

        朱高炽像是完全看不见大家那僵住的脸,微笑着道:“谁来做这个表率吗?陈卿家,你乃从五品的侍讲,我升你一级,为正五品知府同知,就去……淮安府任同知如何?”

        陈进:噼。

        朱高炽目光灼灼地看着陈进.“陈卿家,这也是为了家国天下啊,太平府那边举荐的淮安府同知,竟是一个举人出身,此后担任过仓大使、县主簿、县丞的人去担任同知,这……不免儿戏。”

        “而陈卿家乃侍讲,乃饱读之士,本宫迄今还记得,当初筵讲的时候,陈侍讲论政时的风采,可谓是意气风发,字字珠玑,此番升任你去,正好教你可以施展拳脚,一展抱负。”

        陈进脑子依旧发懵。

        “功考的事,放在太平府,免得有人仗着自己是东宫的属臣,又是詹事府清贵,不将地方官放在眼里。所以……等观政结束之后,他们的功考,由本地的县令,以及府衙共同书写,送至詹事府,太子殿下既已有决心,那些不合格的,自然也该疏远了。可若是果有对新政有了真知灼见,且勇于任事之人,理当担负重任。”

        他已经无法想象,为啥最后转过弯来,是这样的结果了。

        这前任的同知,才刚刚被罢官,子孙为吏呢,他拿头去增产,增不了产,这不是跟自己全家过不去吗?

        即便是到时不会罢官,堂堂侍讲,未来实打实的。哪怕只是混日子,至少也是部堂里的侍郎,甚至运气更好,成为尚书,更可能入阁,凭什么……好死不死的,跑去区区一个府里,干一个同知。

        同知干十年,都还不如区区一个小小的翰林小修撰呢!

        陈进僵着脸道:“殿下·臣臣的身子不好。”

        朱高炽摇头道:“这无碍,又不是外放数千里,依旧还在南直隶。”

        陈进的脸一下子白了几个度,道:“这臣臣。”

        朱高炽叹口气,上前,动情地拍了拍他的肩,道:“陈卿,本宫为人子,为人臣,实在有太多太多的烦恼,卿乃国士,就算为了本宫,就权且当是为本宫分忧吧,本宫……”

        朱高炽说着说着,竟好像要流下泪来。

        话说到这个份上,若是再不表示一下,就真的有点不太礼貌了。

        杨溥笑了笑,接着道:“此外呢,这府衙里啊,只怕还得有两个少尹,其中一人就留给杨某吧。”

        可陈进此时,却是心乱如麻,整个人,脑子都是懵的,嗡嗡的响。

        此时,听朱高炽好像是在对他说:“荆轲啊,刺秦大业就在今日,请万勿推辞。”

        陈进只觉得呼吸急促,有一种窒息的感觉。

        推荐一本书《没人比我更懂禁忌》,挺有意思的书,大家书荒可以看看。

        张安世:

        这个显然有点令人意外,朱高炽诧异道:“杨学士也去?”

        “不去如何知晓新政的成效?将来又如何辅佐殿下?”杨溥眼中透着坚定,道:“殿下,下官若是都不去的话,那么这詹事府上下,就没人肯去了。”

        杨溥本就是翰林出身,此后又入东宫,可以说是根正苗红的读书人。

        朱高炽不禁唏嘘,他凝视着杨溥道:“只是本宫这里。”

        “殿下……”杨溥道:“殿下奉旨……辅佐陛下,说起来,殿下其实就是监国的太子,可现如今,这天底下的国家大事,还有什么比眼下的新政紧要?殿下啊……看待问题,一定要分得清轻重缓急,尤其是国家大事,尤其是如此。”

        “大明万里江山,万万百姓,每日发生的事多如牛毛,什么事紧要,要立即处置什么事可以搁置,这才是储君应该做的!如果事事操心,那么非但不能处置好国家大事,反而会乱作一团,殿下急于想要得到陛下的认可,许多时候,劳形于案牍,这本也无不可。”

        “可敢问殿下,眼下最当务之急,关系到天下苍生社稷,甚至是我大明江山之事是什么?刀y。”

        朱高炽没有犹豫,便立即道:“新政?”

        杨溥道:“对,治理天下,必然要有国策,这国策乃至关紧要的事,殿下若只是口头支持一二,这是不成的,殿下可以不知兵、不知书,不知农工,也不知商贾贸易可殿下却必须知道,新政的根本是什么,它需达成什么目的,过程中会产生什么样的问题,又有什么解决和应对之道。”

        “现在许多读书人,总是崇尚垂拱之治,显然这些人,对于圣人所言的垂拱之治了解不多。总认为只要安享太平,信任臣下,礼贤下士,天下即可大治。这样想是不应该的。圣人所言的垂拱之治,其本质是希望君主能够抓住重点,而不去为细枝末节之事分心劳力,眼下这新政,才是殿下的重点。”

        朱高炽听罢,便道:“本宫明白你的意思了,你的意思是……不但你要去任这少尹,便是本宫……”

        杨溥点头道:“殿下要多去,所有太平府的钱粮情况,以及各种事务的应对之道,都要了然于胸,至于每一个太平府的政令,这政令背后的目的,最后达到的结果,也需做到心中有数。”

        朱高炽心悦诚服地道:“好,那就依卿所言。”

        这样的人,出谋划策,张安世确实有一些不放心。

        朱高炽站起来,踱了几步。

        他开始下意识地学习朱棣了,只是他身子肥胖,走起来有些像鸭子。

        朱高炽沉吟着道:“所有信任的知府、知县,他们的功考……东宫都要亲自过问告诉他们,本宫会亲往巡视,对新政执行不力者,也绝不会宽恕。”

        “当然,各府各县……的情况有所不同,若是有什么难处,可以请教安世,安世这样吧,你这个太平府府尹,就费费心,暂时都督各府各县事。”

        “啊……”张安世苦着脸道:“这个也叫我管?我是领府尹俸的啊,名不正言不顺。”

        朱高炽想了想,道:“那我奏请父皇,眼下,不能出丝毫差错,既然要做,就要将事做好。当初是你首倡新政,难道你还想偷懒不成?”

        这话直接将张安世堵得无话可说,张安世只好道:“是。”

        朱高炽便又回头看一眼杨溥,道:“杨学士,你再拟一分细细的章程来,本宫上奏父皇。”

        杨溥道:“是。”

        该说的说得差不多了,张安世见无事,便跑去寻朱瞻基了。

        而杨溥的回答,其实是最难的,因为他若直接说我完全赞同太平府的新政,这不免显得无耻。

        朱瞻基此时正坐在书房的桌案跟前,提笔写着什么。

        他很是认真,以至于张安世走了进来,他也没有发现。

        张安世蹑手蹑脚地到了他的身后,突然勐拍他的双肩。

        这一下子,朱瞻基没有吓一跳。

        倒是那朱瞻基身边的宦官,却是吓得面如土色,顺势就跪下,口呼万死。

        要知道,有人出入,侍奉的宦官应该需先通报的。

        可来的是张安世,这宦官哪里敢轻易做声,毕竟不敢得罪了威国公。

        可张安世好胆,直接跑去吓皇孙,这皇孙受了惊吓,不还是他们这些伺候的人倒霉吗?

        朱瞻基倒是没有被吓住,只是道:“阿舅,你这么大了,却还跟孩子一样。”

        朱瞻基搁笔,转头,稚嫩的面庞看向张安世。

        因为这样的读书人,观念是很难更改过来的,哪怕是杨荣,也是一步步地观察,甚至亲自到了太平府各县去寻访,才觉得太平府的新政大有可为。

        张安世嘿嘿一笑:“这不是许久不见了吗?哎呀,我家瞻基又长高了。”

        朱瞻基道:“还早着呢,我将来会比阿舅还高。”

        说罢,比了比自己的个头,发现自己距离张安世还差得很远,不禁沮丧。

        张安世的目光则是落在了桌案上,好奇道:“你在写什么?”

        朱瞻基却是连忙将桌案上的纸收了起来,道:“随手写的,阿舅别看。”

        张安世幽怨道:“瞻基已不和舅舅交心了,舅舅可是将心肝挖给你的呀。”

        朱瞻基歪头想了想:“我没见阿舅的心肝呀。”

        张安世俊目一瞪,道:“妈的,你这没良心的东西。”

        张安世骂骂咧咧,想了想,好像也没什么趣味,便道:“好啦,我们务必要精诚团结,咱们是自家人,要一条心,噢……教你的博士呢?”

        “他?”朱瞻基道:“只让我在此做功课,然后被父亲召了去。”

        可若是说他并不认同太平府,那么太子和张安世就不免要生疑。

        张安世道:“他对你好不好?”

        朱瞻基道:“对我倒是很好,就是·对阿舅不好。”

        张安世听罢,激动起来:“咋啦?”

        “他骂阿舅祸国殃民,还说还说男。”

        张安世恨得牙痒痒:“此人叫什么?”

        真是岂有此理,总有妖人在他家外甥跟前坏他名声。

        朱瞻基便道:“刘舟。”

        张安世却是道:“你来,我带你去瞧热闹。”

        说罢,拉着朱瞻基往詹事府的大堂走。

        果然,这儿已是人满为患。

        你既不认同,参与如此机密的军机大事,谁敢信任?

        不少的詹事府属官们都来了。

        很快,有人激动地反对着什么,再过片刻,便有人一脸沮丧。

        直到最后,有人怏怏出来。

        “哪一个是刘舟?”

        朱瞻基躲在回廊的角落,指了指。

        却见一人,看上去颇年轻,可此时脸色惨然。

        张安世笑了:“等着瞧吧,过些日子,我好好收拾他,给你出出气。”

        朱瞻基不由道:“阿舅,是给你自己出出气。”

        张安世一拍他的肩膀道:“分得这么清干嘛?你我之间,本是一体,你身上还流着我家的血呢,给我出气就是给你出气!瞻基,你长得越大,越不懂人情世故了。”

        朱瞻基又歪着脑袋,想了想,才道:“刘博士会挨打吗?”

        杨溥的回答,恰到好处,他撇开了太平府好坏的问题,因为是好是坏,本身得看谁来推行新政,新政的成效将来会如何,这些事,是可以搁置的。

        张安世道:“阿舅只诛心,不打人。”

        “噢。”朱瞻基淡定了。

        詹事府上下,已是哗然。

        不少人面如死灰。

        这突如其来的决定,几乎让所有的属官都如无头苍蝇一般。

        紧接着,便有许多人去寻学士杨溥。

        杨溥却在自己的值房里,收拾着东西,一些平日里都需看的书,还有一些办公之物。

        “杨学士·杨学士·”

        杨溥笑吟吟地道:“怎么啦,诸公这样着急。”

        他如沐春风。

        可他尽心竭力,无非是因为他是一个读书人,而读书人之中,士为知己者死或者访遇明主,继之以死,本就是士人的道德之-。

        其中一人站出来,显得气急败坏。

        这人正是朱瞻基口中的刘舟,刘舟怒气冲冲地道:“杨学士,咱们詹事府当值,为何要下县里去……下官是教导皇孙课业的,也需……需……”

        他跺脚,说不下去了。

        杨溥微笑道:“去太平府,可能是要吃些苦,大家要有所准备,不过两三年之后也就回来了。”

        “这是什么话。”刘舟道:“也不知是谁出的主意,杨学士为何不据理力争?”

        杨溥道:“是杨某出的主意。”

        这一下子,众人窒息了。

        刘舟气恼地道:“杨学士,你·你清清白白的清贵,怎么怎么·”

        “你们啊……只看到了困难,可是有没有想过……这也是机遇?人都趋利避害,可在我看来,这都是人生中的体验罢了。”

        众人怒目而视。


  (https://www.91book.net/book/10696/738016556.html)


1秒记住91书包网:www.91book.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91boo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