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4、一片冰心在玉壶(求全订)
“臣省得了。”
白贵沉吟片刻,回道。
武惠妃心机深沉,他在开元三年刚和武惠妃碰面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那时武惠妃赠予他丹经,又在他掌心挠了一下,意欲如何很明显。后来亦是验证了武惠妃的心思,借着道歉的机会,在暗室中赠予他两颗明珠……。
既然知道武惠妃心思不正,他也早就对武惠妃有提防之心。只不过为了“更好的窃取”权力,才与武惠妃深交罢了。
两人又短暂谈了几句话。
白贵告退离去。
……
尽管白贵将自己打算卸任宰相之位的意图仅仅告诉了武惠妃和李隆基,但他在政事堂的一些放权举措,却已经让不少嗅觉灵敏的官员们从中察觉到了一丝端倪。
能在宦海摸爬滚打多年的官员,没一个简单。
不过代国公府倒是没出现什么人走茶凉、门可罗雀的场景。
先前宋璟等宰辅被罢相,是因为权力被皇帝所执掌,皇帝不再任其为宰相,自然就无权可言,显得世态炎凉。
但此刻的白贵是真正的权相,皇权不彰,又是主动去职,朝野之中,名望甚重,即使不为宰辅,赋闲在家,照样掌控大唐的所有命脉。
这一日,到了太学会约朔望日的讲会。
由党魁白贵主讲。
各地贤达之士羽衣而附。
几近千余人。
场面浩大。
讲会中人,不仅有在朝为官的朝臣,亦有来长安赴考的士子、在野的清雅之士。
白贵主持朝政这么多年,以科举作为铨选符合他施政要义的官员, 而这些官员往往亦是参与太学讲会的士子出身……。
这一来二去,党羽繁多。
不过今日之所以能聚集这么多的人, 还是因为朝堂之上传出来的消息, 一代权臣要卸任去职, 所有人都对此感到不可思议。
这些年,白贵固然威望一时无两, 但受到的非议也是不少。有些人认为他是在行伊尹、霍光事,还有一些人认为他是王莽、曹操这样的奸人,意图谋逆。
虽因为白贵这些年当政, 大唐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盛世,但王莽谦恭未篡时,这些声音被赞美盛世的褒词所掩,但并不是没有。
今日白贵讲易经,讲经完毕。
“最近朝野四议, 说白公想要挂印而去, 不知此言是否当真?”
等白贵离场之际, 终于有人耐不住好奇心发问。
此时是太学讲会之时, 明面上并不分什么地位高低,所有人都可以畅所欲言。大唐的风气开放, 不太可能因言获罪。再者……宰相肚里能撑船, 白贵不是气量小的宰辅,所以即使开口虽稍显冒犯,但后患并不严重。
“理应当真!”
白贵气定神闲,神色淡然,开口回道。
理应?
众人揣测白贵这句话的含义。
遂即明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按照固定计划, 白贵会卸去宰相之位。但如果情形有变, 这理应二字就不会成立,那么就会仍然宰执下去。
更简单一些,话外音就是警告一些人,本相想安安稳稳的卸去宰相之职,但要是有一些不长眼的人,连这点时间都等不及,乱搞事情,那么他也不会客气,多担任一段时间,让一些不知趣的人死心。
谷</span> 而这些“不知趣的人”,有可能是搞事的朝官、皇帝、太后等等。都有一定的可能, 毕竟谁都会觊觎这至高无上的权力。
一句简单的话, 尽显权臣风采!
“太上皇不贤,三下江南,以致外患内忧。是时突厥来袭,国朝难测,天子耽于游乐,幸得白公挽大厦之将倾,拯生民于水火之中……”
“白公宰天下十四余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天唐阔于四夷,南诏、吐博、波斯、东瀛、西域诸国皆降服而拜,万国来朝。百姓纳于寰宇,色目、昆仑(奴)、西夷、柔然之民趋而从之,以唐人自视,外喜于色……”
“如今白公意致仕返于田园,是弃万民之所愿!”
“还请白公三思之!”
忽然,一个高冠博带的士子出列,对白贵施礼后,朗声言辞道。
他说罢之后,深深一躬。
“还请白公三思之!”
一个个的士子出列,亦是揖礼拜道。
尽管白贵的名声稍有瑕疵,但人,总不能白璧无瑕。虽现在一同出列的士子中,不少人有私心,但能景效从之,也说明白贵的名声之好,是众望所归。
天下百姓和士民谁有闲暇功夫去想白贵是不是僭越,是不是篡权。他们看的是自己家里的米仓剩下的粮食还多不多,税赋重不重,看的是文教是不是比往昔更好,看的是朝廷是不是广纳遗才等等事情。
而这些,白贵做的都不错,内政水平很高,对外战绩又足够亮眼。
这样的人,得到一大群人的拥趸,情有可原。
当然,一部分人是这般想的,但出列的人中,亦有不少人心怀异思,试图以退为进,逼迫白贵退位让贤。
“还请诸位勿要再行劝说……”
“本相心意已决,致仕之后,避世修道,从此不再过问朝政之事。”
“此外本相虽走,但太学会约之中,有你们这些与本相志同道合的贤达之士继往开来,大唐的社稷江山不会垮掉……”
白贵眯了眯眼,审视这些对他揖礼的众多士子,淡然回道。
他说的确实没错。
他卸去宰相之位后,有两层保险。
一是张九龄这个贤相继承他的相位,张九龄虽然和他私底下有过冲突,因为他行废立事,但他和张九龄是君子之交,君子之交淡如水,张九龄和他的政见还是相合的,不至于人亡政息。二则是有太学会约的这些士子在,这些人是他的门徒,会遵循道义做事,舍生忘死。
听到白贵如此说,太学会约的士子们也没有再劝的理由了。白贵心意已决,想要离开朝堂,避世修道,他们如果再行挽留,就有些难以开口了。
避世修道是为求长生,他们总不能让白贵断去长生之念。
此时修道风气浓厚,在朝为官,在野为道,是一种很常见的社会现象。比如李白就曾忽悠杜甫一同“寻仙人、找仙草、练仙丹”,中途又找了高适,三人结伴。
当然最后杜甫醒悟了,不干了。
另外还有一点,现在白贵说他们这些士子,能够挑梁子、肩大任,但凡是个读书人,总有点心气,现在又是名望极高的白公说这句话,他们总不能说自己不行,干不了。
讲会临近结束,众士子一同写诗相赠于白贵。
唐代,参加聚会后,写诗相赠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更别说,现在又是这么有意义的一件大事,写诗相赠再正常不过。
李白、杜甫、王维、王昌龄、高适、岑参、孟浩然、王之涣等人作诗。
题目皆是赠白公致仕。
其中王昌龄更是写出了“一片冰心在玉壶”这句名句。
(https://www.91book.net/book/12742/697636428.html)
1秒记住91书包网:www.91book.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91boo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