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包网 > 重生之动力时代 > 第443章 蓝水海军的基石!

第443章 蓝水海军的基石!


杨卫平心里其实明白,柴树帆和程云、陈景华等人的担忧,并非多余。

  如果他知道这次远洋船队深入南太平洋进行科考观测,他肯定会第一个要求随718工程船队出航,哪怕是中央严令他不得随行他也会当成耳边风。

  718工程,又称之为“远洋靶场综合测量船计划”,是1967年7月18日确定下来的一项关于组建支远洋观测,综合保障编队的造船工程。包括实施海上靶场调查选址,建造“远望”号远洋靶场综合测量船,“向阳红”10号远洋调查船,“大江”级远洋打捞救生船,“福清”级大型油水补给舰,远洋拖船,051级驱逐舰等尖端项目。

  参与这项工程的部委有35个,陆海空三军和全国几百家科研院所的数十万科研工作者和技术工人。

  1968年6月,太祖正式批准启动718工程,太祖的批示不是一般的圈阅,而是“同意,要抓紧办”。

  美国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发射携带核弹头的导弹,前后花了12年时间。当时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声称华夏至少得十年才能掌握导弹核武器。哪知道,从1964年10月16日华夏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开始,到1966年10月27日原子弹和导弹结合试验成功,华夏仅仅用了2年零11天,这让麦克纳马拉这位美国第八任国防部部长非常的没面子。

  1970年,我国的潜射导弹技术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常规弹道导弹潜艇可以在海上向远洋发射导弹。这个导弹实验对华夏的国防建设太重要了。测量监控船必不可少,同时还要有舰艇警戒、护航,还要航行补给。

  从1969年之后,我国所有造船企业都归海军统一管理。为此海军专门成立了一个造船领导小组,负责协调造船厂与海军之间的各项事宜。刚刚复出的海军副参谋长刘华卿任造船办主任,国防部第七研究院副院长。兼09工程(核潜艇)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右明任副主任。

  当时,刘华卿和陈右明顶着巨大的风险和阻力,商量着要利用718工程将海军的军辅船搞上去。远洋补给船、远洋救援拖船、打捞救生船等船型都可以借这个机会上马。

  这些船。如果不列入718工程里面,就不能成为重点工程,也就拿不到专项经费,海军望眼欲穿的远洋舰船就遥遥无期。另外。还可以借助718工程,将我国的造船工业也推上去,重点是江南造船厂、沪东造船厂和大联造船厂等几家大厂。

  在周总理。叶帅等中.央.领.导的支持下,718工程迎着十年动乱期间的各种歪风,一步三摇地开始了它艰难的进程。

  718工程确定的远洋测量船队为两个编队,共五型12艘。包括“远望”号测量船两艘,海洋调查船一艘,大型打捞船三艘,油水补给船三艘。远洋救援拖船三艘。

  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718工程根本没法从国外买船、买技术,所有的一切,全都靠我国的科研工作者相互协作,攻关。自力更生。

  以“远望”号测量船为例,虽然当时船舶专家许学彦完成过我国第一艘远洋货船“东风”号的设计任务,但那只不过是一艘散装货轮,船肚子里空荡荡的。而远洋测量船号称“海上科学城”,大量高精尖的监控、通信、气象设备都要装上船。这相当于将一个卫星发射基地几十平方公里范围内布置的测控设备,全部搬进一艘不足4000平方米的船里,其难度不亚于将一幢大别墅里的家具全部塞进一辆轿车。绝对是在“螺丝壳里做道场”!

  不仅如此,还得考虑仪器间的电磁兼容问题,还得解决陆用设备的“晕船”问题,其设计之难,技术含量之高,难于上青天。

  一型远洋海洋测量船,可不仅仅是一艘船。设计、制造过程极为复杂。

  远程导弹在空间运动中的跟踪测量对测量船有很高的要求。因为在浩瀚汹涌的海洋上,测量船要在最有效的十几分钟内锁定并跟着以第一或第二宇宙速度飞行的目标绝非易事。船舶稍有摇摆,跟着的目标就会稍纵即逝。这对船只的稳定性提出了超乎寻常的要求。

  另外,雷达测距的时候,距离测算要以雷达天线的基准平台为原点,原点不平,角度就不准,角度不准,距离就不准,距离不准,定位就不准,定位不准,制导就不准,制导不准,导弹就没法打准……这就像是一串多米诺骨牌,不平的后果是毁灭性的!

  找平,在陆地上好办。但船在海上海风吹着,海浪拍打着,是不停晃悠着的一个平台,这就相当难办了。而且还晃悠得没有规律。这是最要命的!(有规律的误差,可以视为系统误差,是可以修正的)

  另外,一艘船舶在波浪中航行时,船体会产生纵向微小的挠曲变形。这同样会给测量造成很大的误差。为此,一方面要从船体结构设计和布局上采取特殊措施,在不增加船体钢材重量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增大船体的刚度,以减小船体在波浪中的变形量。另一方面要在船上设置光学挠曲变形测量装置,将不可避免的剩余变形量测出加以修正,输入中心计算机,使精密测量设备处的船体变形量控制在使用要求之内。

  举一个例子,“远望”号就像是一把漂浮在水面上的量天尺,它要量上万公里,最后准确定位到一个点上,不能出一星半点的差错。木工做家具,误差几个毫米没什么事,但发射导弹和卫星是绝对不行的。“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偏上几毫米,打出去就不知道落在谁家的后花园里了。

  当今世界上能造出如此精准“尺子”的国家屈指可数。而现在,华夏已经拥有三艘“远望”级测量船!

  远望号的成功首航,标志着华夏正式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可以**建造专业化、远洋化、综合化电子船的国家之一。

  在未来,它的每一次出海,都将与华夏的航天事业和国防事业的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它只要出现在某个海域,就说明华夏的某个新工程进入实验阶段,说明华夏要在某个领域取得了重大的技术突破。

  远洋测量船队从论证到成功,奋战了十三个春秋,1979年年底,以“远望号”主测量船为核心的远洋测量船队胜利竣工。

  “远望号”是华夏自行研制成功的第一代综合性海上活动跟踪测量站,其续航能力大,抗风及耐波性能强,船上使用的电力相当于一个三十万人口城市的日常生活用电。

  船上装有多手段、多网络、远距离、全天候的通信系统和测量系统。汇集了我国科学技术的诸多成就,也代表了华夏20世纪70年代船舶和电子工业的最高水平。

  718工程各型船舶的复杂程度超乎常人有想像,从建造船体的特种舰船钢材,到全船的仪器设备,凝聚了冶金、机械、电子、化工、轻工、航空等各个领域的最新产品。浩繁的协作配套项目近万项!几乎将这个时代华夏的造船技术和电子技术发挥到了极致!

  正是因为有了当初刘华卿和陈右明等人的坚持和斗争,才有了718工程船队的胜利建成,才有了如今华夏第一艘轻型航母的诞生,才有了沪东长兴岛和大联两大船舶制造基地的火红局面。

  “远望号”远洋测量船队和巨浪一型潜射弹道导弹同时实验成功,这么具有历史意义的盛况,杨卫平竟然因为休假而没赶上,这又如何不让他感到懊脑和懊悔。

  偏生柴树帆给出的理由,还由不得杨卫平有什么怪话怨言。

  柴树帆跟杨卫平共事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对这个年轻的小杨主任的脾气性格还是多少有些了解。知道有些事如果不当面说透的话,小杨主任没准今后得对他们这些个老头子心生隔核,误会他们事事都瞒着他搞,从而产生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杨主任,你可能还不知道。这次远洋测量船队正式出航之前,为了寻找最佳的海洋靶场,‘向阳红’一号到十六号综合科学调查船队,曾经在四年的时间里,五次秘密南下太平洋,每一次都碰到了不同的风险。”柴树帆一双老眼里渐渐涌显缅怀之情,叹然说道:

  “前后牺牲了三十多名同志。这些风险,既有天灾,也有**。就拿这次远洋船队出航之前那次考察探路来说,‘向阳红’十号就碰上了突如其来的十二级台风,造成了六名同志失踪。海上不同于陆地啊!躲都没地方躲,逃也没地方逃。别说你想参加这次的远航,我和景华同志同样想参加,但中央都没批准。连我们这些老头子都没批准,你觉得中央能同意你去冒险?”

  杨卫平默然无语地摸出香烟,点燃一根,缓缓地接连抽了好几口,才脸色同样有些沉重地点头说道:“成功的道路,从来都不会是一帆风顺。柴老,这次远航,期间是不是也出了什么问题?”

  柴树帆点头说道:“弹头差点被人抢走!”


  (https://www.91book.net/book/14866/43561.html)


1秒记住91书包网:www.91book.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91boo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