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包网 > 宣平郡主 > 第458章 开放海外贸易

第458章 开放海外贸易


选海军将军的事倒也不是十万火急,要走马上任怎么也得过年后了,宣平有足够的时间命人调查冯鹤翔。

扩建水军的事再没在朝上提起,众官员以为这事儿就这么过去了,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了取消商业限制上。

关于这事儿的讨论比扩建水军可热闹多了,因为支持的和反对的双方势均力敌。

反对的官员大多是如段相一般老成持重的,反对的理由就是商业的发展会影响农业,而国家的长远稳定离不开充足的粮食。

而持支持态度的官员理由各不相同,有真心为朝廷着想的,如宁王这种,他们认为重农抑商的政策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形势,限制了经济发展,为了实现社会繁荣应该做出改变了。

也有因为私心而支持的,朝廷放开对商业的限制,他们可以从中谋利,论起做生意,官员们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自宁朝开始,历代朝廷为防止官员以权谋私、与民争利都是禁止官员及其家族中人参与经商的。

宣朝初期也是如此,后来随着社会逐渐繁荣稳定,农产品、手工产品的逐渐增多,商业活动开始繁荣,社会风气也相应的发生了改变。

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允许商户子弟参加科考,这无疑代表了商人地位的提升。

朝廷对官员经商的政策也开始放宽,对官员经商的处罚开始放松,基本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

对于官员通过家属、亲戚、属下进行商业活动的,只要不涉及官府财产,不涉及垄断经营、强买强卖等严重违法行为的,朝廷不会严加干涉。

等到了后期,这项限制越来越放松,官员不允许经商几乎成了空话,朝廷对此持放任态度,否则宁王一个皇子又怎么有机会去经商呢?

因为这事儿,皇帝连开了三天的大朝会听他们讨论,双方各有各的道理,谁也不能说服谁。

眼看双方争执不下没个结果,最后林启出来和稀泥:“陛下,农业、百姓是立国之本,容不得半点儿疏忽,臣建议依然限制我朝民间商业活动,以维持社会秩序稳定。

但朝廷却可以派专人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从中获利,当国库有了充足的收入,陛下仁义爱民,可以适当减轻赋税。收入增加,百姓种田的积极性自然会提高,那商业也算是促进农业的发展了。”

皇帝点点头表示赞同,“林爱卿言之有理。”林启的话就是皇帝的想法,虽然参与争执的人许多也能猜到,但他们不甘心直接妥协,总想多争取一点儿。

皇帝知道经商赚钱,也得过好处,但他既不敢全面放开对商业的限制,也舍不得经商带来的好处。

很简单,就他从前的经验,安王府从前的产业中,庄园的收益是最低的,一个几百亩良田的庄园的收益不一定能赶上一个两三间房的小铺面(当然冬天能种青菜的庄园除外),由此可见经商多挣钱。

一旦全面放开对商业的限制,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很大一部分会放弃收益不高的农田,转而选择手工业和商业。

虽然皇帝亲身体验过南洋的粮食又多又便宜,但一个国家的粮食若是大半依靠外国,无疑是被人掐住了脖子,随时都可能喘不过气来,所以要避免农业受到严重影响。

既如此,那不如将眼神转到满是财富的海洋上,虽然海上的战斗力不够强,抢占资源他们不太行,但海上贸易一直是大赚特赚的,宣朝的货物在各国供不应求,完全可以扩大规模。

皇帝发了话,争执的双方最后只能各退一步,表示赞成林启等人的意见。事已至此,朝堂上的议题变成了该如何进行海外贸易。

“陛下,臣主张朝廷单独设立一个海外贸易司,负责对外贸易的各项事宜,从货品的选择、查验、定价,再到由船队销往各国,都该由专人负责,以规范贸易行为,保证我朝在各国的贸易信誉。

另外,这货物的来源若是各地采买,只怕也会吸引百姓们放弃农田转向手工业,不如贸易司下面再设立匠作监。

由朝廷在各处设立瓷窑、丝绸坊等,招募、培养工匠,既能保证货品的种类和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免去了对农业的冲击。”宁王说道。

“陛下,臣赞同宁王殿下所说,设置官营瓷窑及官营手工作坊等,避免百姓不事田地营生,一门心思经营副业。”段相首先开口道,他最担心的就是农业。

众臣对此都没意见,皇帝就更不会有意见了,“既如此,增设海外贸易司,由宁王总理贸易司事务。”

“臣领旨,谢主隆恩,臣必不负陛下期望。”宁王十分积极地领了旨,要知道,自那天在南书房提到了此事,这几天,海外贸易司的各项章程他已经写满两册书了。

“陛下,海上可以进行贸易的国家众多,而我朝允许海上贸易的港口只有番禺城一个,每日港口外货船云集,拥堵不堪,允许交易的几个街道混乱无绪,并不能满足贸易需要。

臣提议另外开放通商口岸城市,并效仿内陆开放城市的模式设立固定的贸易市场,虽然如此一来前期需要的投入颇多,但建成运行以后,受益无穷。”宁王接着奏道。

既然要大力发展对外贸易,那再进行严格的闭关锁国政策就不行了,如今宣朝开放的沿边城市只有三个。

南方的番禺城进行海上贸易、北方的乌和城与北胡进行贸易、西方的落雁城与西戎进行贸易,单关税就是国库的一大笔收入。

开放沿边城市不是一句话的事儿,要冒着很大的风险,奸细混入和技术工艺外泄都是可能影响国家命运的,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都要做好。

落雁城首创了贸易市场制度,对交易双方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又提供了许多便利,运行模式很成功,

乌和城也是模仿落雁城建起了贸易市场,同样运行良好,没出过纰漏,事实证明,贸易市场的模式值得延续下去。

众臣对此都没有异议,既然决定了开放海外贸易,那总得有可以进行贸易的地方。

“宁王言之有理,众人对开放通商的口岸城市可有建议。”皇帝点点头,缓缓地开口道。

众人鸦雀无声,连宁王都不吭声了,他平常做生意也不需要操心哪个城市可以设贸易市场啊,对他来讲只要有地方就行,所以他只考虑自己擅长的了。

良久,又是林启站了出来,“陛下,口岸城市的选择牵扯多个方面,地理方位、有无合适的港口、当地的民风等等都需要综合考虑,请容臣等下朝后细细翻阅资料,再上奏折。”

“可以,此事就有劳林爱卿了。”


  (https://www.91book.net/book/14952/43754.html)


1秒记住91书包网:www.91book.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91boo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