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包网 > 大明世祖 > 第五十八章国债

第五十八章国债


“通船了,通船了——”

  庐州府,巢县,裕溪河口,此时欢声雷动,数千民夫们站在两岸,呼声不止。

  在他们的面前,出现了一座巨大的水闸,上面硕大的巢口闸三个子,极其显眼。

  路边还有残留的石灰,沙子等,也被人们肆意踩踏,浑不在意。

  也由不得他们不高兴。

  裕溪河是巢湖通往长江的支流河道,古称濡须水,长一百二十里,是庐州府通向长江的重要通道,也是一条长江水道。

  由于冬季枯水,故而朝廷在此修建大闸口,洪水期拒江水倒灌,枯水期关闸蓄水,在巢湖流域的防洪、灌溉、供水、航运等方面发挥了巨大效益。

  同时在入江口也有大闸,防止江水倒灌,层层阻碍。

  作为船工,他们可是深切地盼望裕溪河好。

  此时,庐州知府李光地躬着身,陪着笑在旁,衣摆被污泥沾染也不以为然。

  因为在他的跟前,则是安徽布政使周昌,周培公。

  如今四十五岁,只比他大十岁的周培公,已然是地方大吏。

  “晋卿阿,这裕溪河闸修的不错,河里的淤泥疏通地甚好!”

  周培公看着李光地,笑着道:“一百二十里河道疏通,堤坝,再加上水闸,关键只费了二十万块,着实出乎省衙的意料啊!”

  “藩台过誉了!”李光地躬身笑道:“下官只不过是尽本分而已,若无藩台支持,怕是决难修成!”

  省时省力,而且不曾贪污,身体力行,着实是一名干吏,前途不可限量!

  周培公若有所思,他目光向后一掠,见到了一个三十来岁的儒雅男人。

  或者见到了探寻的目光,也弯腰示意。

  吹着风,周培公又欣赏了下大船过闸的景象,这才回过头,带着李光地在两岸堤坝上散步。

  大量的垂柳早就弯下腰,随风而轻轻摇曳。

  “晋卿,这借债修河,怕是有些不合时宜呀!”

  思量再三,周培公还是说出来了心里的担忧。

  李光地闻言,倒是感同身受:“是啊,下官心里也不安,但实在没法子,谁让咱们倒霉呢!”

  “不过,你倒是将此事做得不错!”周培公露出一丝浅笑。

  两人一前一后,面色凝重。

  也怪不得他们如此担忧,实在是此乃开天辟地第一回的事。

  借债修河,而且还是朝廷首肯,并且以以裕河闸的钞税为抵押物,这在大明三百年来,以及几千年来,也是极其罕见,甚至没有的事。

  对于文官们来说,这是极其逾矩的事。

  借债还情有可原,但抵押钞税却是闻所未闻了。

  即使人家只是监察账本,并非谋夺关卡征税,但对于文官们来说也是脸面无光。

  朝廷为缓解地方财政压力,故而在渡口、关隘、河口等地,设立钞关与巡检司,所得税款与地方五五分成。

  而这抵押的,自然是地方的税款。

  地方衙门向商人低头,抵押税款,这是何等的丧心病狂,完全亵渎了朝廷的威严。

  故而,李光地和安徽上下是绝对不认同的。

  虽然二十万块又不是个小数字,采用水泥(土水泥)修堤坝和建闸关太费钱了,安徽省衙的留贮和地方留存,是足够支用的。

  但这是皇帝的意思,而抵押的又是皇商,实在是让安徽上下憋气不已。

  如果是首辅,周培公就算是被撤换,也是毫不犹豫的上疏弹劾,反而能够博取偌大名声,但皇帝首肯,他就不敢乱来了。

  “藩台,这其中可有什么深意?”

  李光地低声道:“皇商不甘居下,妄图犯上?”

  “不可能!”周培公思虑着,果断道:“内务府控制皇商,犹如养狗尔!”

  “皇商能据万贯家财,争抢地方士绅之利,皆因皇商这张皮,一旦被褪掉,那就是被饿狼分食了!”

  皇商得益于内务府的支持,故而没有普通商人的胆颤心惊,对于官员也不害怕,更遑论士绅了。

  所以对于地方上的矿产、药材、特产,可谓是毫无畏惧地进行抢夺,从而获得承包权而得利。

  如果是之前的镇守太监,其贪婪的性格和身份,就天然处于劣势,再污其名,就可让士绅处于不败之地。

  但皇商只是商人,没有征税权,只是在谋求利益经商而已,士绅们总不可能说不让皇商来自己老家经商吧?

  有后台,有人脉,还有精明的头脑,让皇商们势力大起。

  但对于高官们来说,皇商依旧是天子家奴,他们敢欺负普通的士绅,对于公卿高官可不敢乱来,逢年过节还有孝敬。

  其根本就无法威胁到文官的地位。

  “依老夫看,陛下此举,怕是有深意,只是我们不识其真。”

  周培公思索道:“或许是谋利。”

  年息一厘,就算是十年也不过一成,这点钱根本就不算什么,对于地方衙门来说甚至是助力。

  要知道朝廷颁布的减息法,要求年息不得超过三成,违者不用还款。

  地方上的借贷,通常可是按月来算的,一年息五成都是厚道了,翻倍都是等闲。

  李光地则想到了什么,眯着眼睛道:“估计陛下是从欧洲得了启发,是想从地方试行,从而推及朝廷!”

  “哦?怎么说?”周培公一愣,露出几分兴致。

  他知道李光地是福建人,对于海外事宜颇为知晓,但不曾想竟然了解如此广泛。

  见藩台来了兴致,李光地立马述说着自己所知:

  “下官曾与一些传教士相交,得知在欧洲,各国向商人借贷之事颇多,甚至普遍存在。”

  “年息低者,一年不过六分,高者二三十也不为过,只是能打赢,就能依靠赔款还过去,打输了就回国家税!”

  “例如四年前,英格兰国王,查理二世,就为了与荷兰打仗,一次性借贷了百万英镑,年息六分,结果回国征税,贵族不同意,只能耍赖不偿还利息……”

  “欧洲诸王横征暴敛,英王王权不振,为何无人篡位造反?”周培公的目光却看向了另一层。

  “估计是分封制下,百姓力有所逮吧!”李光地无所谓道。

  “估计陛下就是看到了借贷的好处,此策可解朝廷燃眉之急,徐徐图之,若是如此,何有三饷?”

  周培公则摇摇头:“这是寅吃卯粮,倒是惯用伎俩。”

  “不过,倒是不失为一方良策!”

  作为布政使,周培公几乎是半只脚跨到了中央门槛,对于朝廷的担忧确实知晓一二。

  如今赋税充盈,但天灾人祸可预测不了,要是真有那个万一,这个借债就是最佳的方法,让朝廷缓口气,而且还可以持久。

  “陛下深谋远虑啊!”

  周培公对着北方拱手,满脸敬畏。

  李光地则是惊奇,皇帝快六十了,怎么思维还是如此激进?

  对于裕溪河,其实朱谊汐也是关注的。

  在其地试行借贷事,是他这两年琢磨的国债事宜的一部分。

  向商人借款,中国也只是两汉时有,之后就是直接抄家掠夺了,非常用手段,不像西方那样普遍。

  与之类似的,就只有劝捐了。

  但借款,或者说国债,其实朝廷财政的保底手段,平常没啥事,对在要紧是却能有大用场。

  紧急情况下,征税是远水不解近渴,国债的优势极大。

  但推行国债,朝廷的阻力是极大的,文官们也不会认同,有损朝廷的威严。

  对于朱谊汐来说,一步步地从地方推行,让中央看到好处和效果,他再轻轻一推,自然能获得认同。

  到时候,必然就不会人死政废了。

  “陛下,巢口闸、裕溪闸建起,河底淤泥疏通,加固了堤坝,总费二十万,安徽留贮出十万,贷了十万,十年计,年息一厘!”

  段梦书小心翼翼地走了过来,看着皇帝在与皇孙在下围棋,见到胜局已定,这才轻声道。

  “不下了,没甚意思!”朱谊汐将棋子一推,对着皇长孙朱辅炚摆手道:

  “你去玩吧!”

  “是!”朱辅炚见皇爷爷输了不认账,倒是也没生气,只是笑盈盈地拱手离去。

  “贷了十万,终于修好了!”朱谊汐站起身,活动了下身体。

  “几家认的账?”

  “由于是徽省之事,故而十八家出自徽省的皇商,两家应天府的皇商。”

  内务府大臣段梦书如实道。

  一家五千块,对于皇商们来说压力并不大,况且是为皇帝效力,也是应该的。

  “那还的贷款,内务府怕是要收回去吧?”

  “无需如此!”朱谊汐沉声道:“他们肯借钱给地方衙门,必然是有忠心的,每年一千块的利息,以及日后的本金,自然是也是他们的好处。”

  “免得他们说内务府只知道捞皇商的钱!”

  段梦书有些尴尬,但同时心中又颇为后悔。

  要知道真的有利息拿?他早就拿回来了。

  一厘利虽然低,但架不住年年不断啊,这总比放在家里吃灰来的强!

  “既然裕溪河试行了,那么其他各地也要试行,最好选见效快的。”

  朱谊汐吩咐道:“明年争取到顺天府,让朝臣们看看效果。”

  “是!”段梦书忙点头。

  “对了,皇商的数量有多少了?”

  “陛下,家产两百万以上十二家,百万以上二十四家,十万以上六十八家,以下的则共有六十家!”

  “合计有一百六十四家!”

  “太多了也不好,管不过来!”朱谊汐思量着。

  皇商的数量泛滥,可不是一件好事。

  多了不好控制,也容易在地方为患,他对于狐假虎威的皇商群体,再了解不过了。

  “凑到两百家后就停了吧!”

  朱谊汐眉头一皱道:“日后没我允许,不准再增一家皇商。”

  想到太子、皇后等陆续封赏了不少人入内务府,朱谊汐立马就觉得要关掉闸口。

  仅仅是这样也不够的。

  皇商拥有一层皮,经营方便了,同样也容易积攒财富,从而让子弟读书,大量进入官场,形成另一种利益集团。

  到时候,倒是能反客为主了。

  文官一旦控制内务府,那就太可怕了。

  想到朱栎等子已经考取了科举,他心下一定:

  “传我旨意,即今日起,凡皇商者子弟,三代内的亲眷,不得参加科举,一经发现,革除内务府。”

  段梦书浑身一震,这可真的是个大杀招。

  只能要钱,不能要权,这是对皇商最大的限制。

  翌日,朱谊汐离开了别苑,入到附近的玉泉县,朱家庄。

  按照惯例,卞玉京三女陪侍。

  即使皇帝身体大不如前,但依旧强撑着同房。

  所幸三女年岁大了,需求也不如往日,浅尝而止,让皇帝缓了口气。

  迎接中午,朱谊汐起来,精神却是充足的。

  “对了,我决意皇商子弟不得参加科举,以防尾大甩不掉!”

  朱谊汐对着三女道:“依我意,玉泉朱家再经营几年,就退出内务府,亿诗书传家,反而能长久。”

  卞玉京等人面色凝重,倒是经商多年,理解其中的意思。

  正所谓一朝皇帝一朝臣,皇商自然也是如此。

  朱家如今能如此富贵,家产两百万,可是老皇帝的照顾,一旦新君继位可就不一样了,还不如主动退出来。

  如今的巨额财富不但能保,还能不受后世君主忌惮,更为长久。

  “对了,栎儿、枡儿去哪里为官了?”

  这两位私生子考取进士多年,已经观政结束,今年初就外放了。

  “枡儿去了河南杞县,栎儿去了山东济阳县!”

  “知县好呀,百里侯,更见真章!”

  对于两位私生子的安排,朱谊汐是明显动了心思的,完全按照既定流程来安排,顺风顺水。

  二十年时间左右磨砺,四十几岁上下入八部,成为部堂大员。

  如果真的值得培养,那么内阁也是可以的。

  几个私生女也嫁的不错,基本是进士或者皇商,不要求大富大贵,只要匹配上身份即可。

  在比那些皇子们好安排多了。

  趁着还有时间,朱谊汐去了一趟窦美仪处,其一子一女,儿子倒是平庸的很,只是顶着皇商的帽子,考了个举人就罢了。


  (https://www.91book.net/book/15470/777296079.html)


1秒记住91书包网:www.91book.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91boo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