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包网 > 去未来搞点黑科技很正常吧? > 第245章 去火星很正常吧?

第245章 去火星很正常吧?


“我们为什么要学星舰?”陈元光认真地问道,脸上满是疑惑。

    对陈元光而言,大马战略暂时陷入沉寂,让他更加深刻认识到当前的体系下,即便是在大马这样帝国统治的边陲之地,你依然会受到大量限制。

    这些限制是主观客观的,技术的进步导致地理上的概念失效,帝国的统治能够辐射到每一个角落。

    在陈元光看来,华国发展后和阿美利肯在全球各个范围形成对抗之势后,全球的权力才会出现真空。

    现在的形势比之前好太多了,但是还不够,还差那么一点意思。

    因为华国需要对抗的不仅仅是阿美利肯那么简单,而是所有阿美利肯全球分工体系的受益者。

    哪怕是看似最有可能倒戈的法兰西,也不会希望这套体系彻底完蛋,他们希望的是在这套体系中攀到更高的位置,而不是重新适应一个华国打造的体系。

    大马战略让陈元光更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

    林甲最讨厌看到陈元光这个样子:“按照你的计划,我们要把空间站打造成一個太空城市。

    这意味着少则数百个,多则成千上万个模块,构建成一个庞大的星环。

    如果不利用星舰的话,这成本得高到什么程度?”

    陈元光装作恍然大悟的样子:“原来你说这个,在常温超导之前,这么做是最佳路径。

    但是现在有常温超导材料之后,我从来没有想过还要用化石燃料来完成我们的太空城市计划。”

    常温超导自从诞生后,在短期形成了轰动效应,几乎全球各地都在讨论它,认为它会给世界带来巨大的变化。

    尤其作为技术掌握方的华国,华国网友是最热心的,知乎上相关畅想数不胜数。

    部分华国网友更是喊出了“庆幸科技掌握在文明手中”的口号。

    结果随着时间推移,好像也没带来啥变化,更多还是停留在发论文阶段。

    经常能够从论文中看到华国科学家发常温超导相关研究在Nature、Science这些顶刊上,但你说现实中嘛,好像没啥变化。

    超级电池没有,大规模的输电网络没有。

    搞得常温超导在知乎上就和5G一样,被认为是华国自己意淫的所谓高科技,压根影响不了现实。

    至于阿美利肯的AI有改变什么吗?神神们只字不提。

    某种意义上神兔二象性真是再合适不过的形容词。

    好在借助常温超导打造的量子计算机在今年全球范围内狠狠露了一把脸,常温超导技术算是初露锋芒。

    林甲听完后大惊,她作为光甲航天实际上的管理者,从来没听说过内部有利用常温超导技术打造火箭的计划:

    “我怎么从来没听说过?我们有哪个项目用到了常温超导技术?”

    陈元光说:“em因为它太敏感了,所以研究全部都放在绵阳。

    光甲航天内部有法兰西人,有霓虹人,有阿美利肯人,虽说大家都需要签保密协议,管理上也有各种保密措施,但放在光甲航天,即便做的再严密,也没办法做到百分百保密。

    所以这个项目算是我代表光甲航天和华国航天局那边联手推进的,算是今年最重点的项目之一。

    也正是因为此,所以我今年才没有放太多精力在光甲航天这边的空间站和可回收火箭上。

    今年你应该就能够见到搭载利用等离子发动机的火箭发射。”

    林甲可不是之前什么都不懂的小白,在光甲航天工作了这么多年,在申海交大接受过专业训练,可以说她对航天领域的了解不说多专业,起码的常识是绝对具备的。

    “虽然我很不想说脏话,但我还是想说一句我艹!

    等离子发动机,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等离子发动机并不是什么稀缺概念,很多年前就开始应用在航天领域了。

    包括像华国的空间站,就搭载了四个用氙气当推进剂的等离子发动机,用于保证轨道的精确入轨。

    但过去等离子发动机能够提供的推力是非常小的,像华国空间站用的等离子推进器推力只有80毫牛,别说脱离地球重力,这个力最多能够把一张纸给吹起来。

    大概就只有十分之一个鸡蛋的重力。

    当前已经实用的离子发动机都非常小,基本上都属于辅助发动机,推力和加速度都很小,要使航天器达到预定的飞行速度,用时极其漫长。

    因此你突然说要利用等离子发动机发射火箭,而且是大规模密集发射,使用目标是太空城市,以千为计量单位的发射任务要由搭载等离子发动机的火箭来完成,这之间的差距有点过于巨大了。

    这差距就好比你儿子之前还在学小学数学,突然有一天跟伱说我刚刚参加博士入学考试考过了一样。

    要不是说这话的是陈元光,林甲实在难以置信。

    “没错,本来是不现实,但因为有了常温超导之后它变成了可能。

    而且我们需要做到全回收。

    火箭把东西送上去之后再回到地球,回收率超过90%,乐观估计它只会损失一个降落伞。

    这个目标一旦实现,我们的成本会比马斯克宣传中的10美元1公斤还要更低。”

    10美元1公斤已经被认为是马斯克为了宣传效果营造的噱头,比这还更低简直不敢想。

    林甲有点被吓到了,因为这意味着全球的火箭市场都别玩了,会被华国一家包圆。

    除了阿美利肯本土以及少数国家外,光甲航天和华国航天局能够把所有订单都抢过来。

    陈元光似乎看出了林甲在想什么:“你会错意了,我指的发射成本低到10美元1公斤以下,是指发射到空间站。

    因为它要发射到太空中,然后再从太空中回收。

    这需要太空中有一个载体让它停下来改变它的方向。

    因为用常温超导体作等离子发动机的磁流体线圈,它的能量损耗可以忽略不计。

    这意味着它会不断加速,随着它升高,地球的引力减小,但它的推力和加速度不但不会减小,反而会不断增加。

    如果没有自身或者外部的力让它停下来,它会一直飞。

    空间站就是让它停下来的东西。

    很简单的物理原理,在阳极和阴极间施加轴向的电场,然后带电线圈就会产生单项的磁场。

    一般带电线圈用金属作为材料,会产生电能的损耗,而用常温超导体它的损耗可以忽略不计。

    一维的常温超导用在这上面就很合适。

    但相同的,你把等离子火箭发射上去之后,你要控制它的速度,这是很困难的事情。

    过去的火箭发动机用化石燃料,化石燃料直接用机械控制,停滞燃料进反应室就可以了。

    但是等离子发动机不能这么做,尤其是常温超导的等离子发动机就更没办法让它停下来。

    因此在我们的设计里分两步,先用化石燃料的传统火箭把第一个空间站模块给打上去。

    这个空间站模块除了常规空间站核心模块功能外,还有更重要的任务,它需要在太空轨道中让等离子发动机停下来。

    然后在空间站中反方向发射它回地球。

    这样的设计,等离子火箭的回收率要比化石燃料高得多。”

    陈元光讲得非常通俗易懂。

    林甲听完后迅速捕捉到了其中的疑点:“元光,这实现自然会是巨大的突破。

    可我现在关于等离子火箭有一些疑问。

    都知道传统化石燃料的火箭把货物送上太空,它只需要发射到预定轨道,然后通过多次变轨进入到空间站的周围。

    我之前在交大上课的时候,那教授给我们详细讲过神舟飞船给华国空间站送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神舟号飞船为了顺利完成对接甚至会在空间站下方去做一个180度的转向运动。”

    无论是华国还是大毛,他们给空间站送货的航天飞船都是一次性的,神舟号单次造价大概在8亿rmb左右,一次就烧完了。

    SpaceX的龙飞船则是可以重复使用。

    “你说的没错。所以现在的难点就在于超高精度的控制。

    神舟飞船是飞船来接近空间站,天宫它更多是在自己的轨道上不动,等着神舟来和它对接。

    它搭载的等离子发动机推力太小,不足以支撑它去做一个大量的变轨和加速运动。

    我们则会给我们的空间站有更多的推力,让它能够去完成变轨,去接近等离子火箭。

    这样的坏处在于,等离子火箭以一个恒定的速度发射,需要超高精度的计算。

    空间站同样需要搭载等离子发动机,需要利用太阳能给它完成储能,甚至是搭载核裂变发电装置。

    其实这些困难在初期都是能克服的,最困难的是随着空间站规模的增加,比如说20个模块构建的巨型飞船之后,到了那一步,你如何去实现这样高精度的轨道对接。

    因为按照我们的空间站设计,它更像是太空列车,每个模块就像是一节车厢,在太空轨道中行驶。

    一旦车厢数量多起来,车厢上还像印度货车上下左右都是物体,如何还能实现如此高精度的轨道对接,这会是一个大麻烦。

    当然我们可以选择把问题留给未来,等未来如果研究出了二维甚至是三维的常温超导体,等到那时候等离子发动机有了进展。

    它可以类似化石燃料的火箭做自动变轨的话,那么空间站就不用那么麻烦,他们只需要在轨道上等待就可以了。

    但我们不可能现在完全不考虑这种可能性。”

    陈元光说完后,林甲问:“为什么不能采取多种发动机结合?

    化石燃料发动机和等离子发动机结合,和空间站对接以前用化石燃料,返回地球用等离子发动机。”

    陈元光解释道:“本身我们用等离子发动机取代化石燃料的发动机,就是因为化石燃料的发动机太重了。

    化石燃料的发动机要携带大量的化石燃料,除了化石燃料外它需要有冷却液,需要大量的金属连接件。

    以重型火箭为例,它在起飞前的质量高达4000吨,实际搭载的货物只有40吨。

    我们如果还是采用传统化石燃料发动机和等离子发动机相结合的模式,那就没有任何意义。

    即便可以回收,在发射成本上依然不会和星舰有什么本质区别。

    用等离子发动机能够大量节约质量,像化石燃料的冷却系统可以直接砍掉。

    如果不考虑未来,其实现在可以说已经成功了。

    不久后我们就会做第一次的等离子火箭发射。

    到时候你如果想去现场参观火箭发射可以和我说,我帮你联系人。

    等离子发射的光和化石燃料发射产生的光可完全不同。”

    像航天器在太空中的精密对接,这种技术资料在未来能找到,但是能找到不意味着能够直接拿来用。

    两边的现实环境天差地别,你压根找不到能够直接拿来就用的技术方案。

    里面的参数放在现在时空,压根就用不了。

    因此对陈元光也好,对华国航天也好,这是一个超大的项目,其中涉及到的技术难关都得一关一关过。

    算是华国航天这几年的最大项目了,对华国方面来说,能搞出等离子火箭就已经是大赢特赢了。

    因为有等离子火箭,算好轨道就能够直接送去火星了。

    人往上面一扔,在上面搭载一个冬眠舱,进去就睡,根据他们计算39天就能够送到火星。

    就是回来有点麻烦,但也不是太麻烦,只要等离子发动机别炸,核聚变发电装置别出问题,回来问题也不大。

    再说有再大的风险,也有大把华国航天员为了第一个登上火星,愿意踏上征程的。

    因此对华国航天来说,已经可以开香槟了,阿美利肯还没去火星,他们已经可以去火星了。

    所以说人工智能未必是技术奇点,常温超导一定是技术奇点,哪怕只是一维的常温超导,都能实现原本要花大量时间才有可能实现的工程。

    只是对陈元光来说,去火星除了象征意义外,意义不是那么大。

    你没办法在火星上构建起可以循环的生态,人类无法在火星上生存。

    (本章完)


  (https://www.91book.net/book/27136/43961.html)


1秒记住91书包网:www.91book.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91boo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