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包网 > 鹅的三国 > 第281章 克扣补偿

第281章 克扣补偿


甘泉宫遗址,黑熊回来时这里已经板筑好了一座百步见方的四合土楼。

    他回来时主体工程已经结束,正在四面土楼的一楼、二楼,以及地下室正进行木地板铺设。

    不仅要铺设木地板,墙壁、屋顶也会使用木板加固。

    糯米汁搅拌的三合土用来填补隙缝,墙板、顶板甚至是双层结构,内层木板牢牢粘合固定在土墙之上,架设龙骨,再铺设表层木板。

    这样的工程反而是小工程,修筑宫室、豪宅最费人力的是各种巨大石料或者木料。

    去深山采伐树木、开采巨石,以及运输,花费的人力都等于钱粮。

    黑熊对于大型建筑缺乏兴趣,所以这座四合土楼就是未来的大司马幕府办公的枢纽。

    他也只是稍稍观察了工程进度,就来到土楼外的临时营地。

    这里幕府各曹都有了各自的小营区,随着春耕渐渐停止,郡县衙署开始工作,公文日益增多。

    他一回来,长史崔州平、司直孔融、亲兵都尉张定以及西曹傅干四个人一起来见他,除了东曹空缺外,再加上黑熊身边跟随的主簿杨阜,幕府六巨头中的五个,终于算是第一次聚集。

    巨大圆形帐篷里,这些人都呈上了最近的工作记录,以及人员扩招的名录。

    幕府内部诸曹的掾、属、令吏、佐史,历来都是由西曹进行选拔;但现在幕府依旧草创,遇到一个行踪飘忽不定的首领,西曹的人事工作往往只能冻结。

    所以攒到现在,西曹傅干递上一卷厚厚的竹简。

    竹简上,诸曹需要补充的名录,以及委任的官职都做了清晰标注,最后还统计了这批幕臣的俸禄、待遇支出。

    这仅仅只是开始,随这卷名录来的,还有三盘竹简,竹简上就是名录上诸人的信息。

    黑熊极有耐心,名录铺开摆在桌案上,手里翻阅个人信息阅读。

    选人、用人,关系长远未来,所以此刻没人敢焦虑,静静等候。

    黑熊不时捉笔,将名录上的人名涂掉,以此表示否决。

    待勾掉最后一個人名后,黑熊看向傅干:“杜畿、苏则二人,近况如何?”

    “回君上,杜畿讲学于大学;苏则,臣听闻此公离开太白山,正在终南山处做客。”

    傅干是北地人,但与关中士人更密切,又说:“以臣观之,此二公已有为君上效力、分忧之意,奈何缺乏进身之阶。”

    杜畿被黑熊压着,一直很倒霉;苏则家族的坞堡、位于渭南上林苑区域的牧场、林场则尽数被百户所征用。

    苏家这些年积攒的仆僮、部曲以及侵占的田地,也都吐了出来,且元气大伤。

    因为双方都足够克制,也因为黑熊这里足够强横,所以彼此之间没有闹出血仇。

    苏家产业上建立了四个百户所,都是熟地,已经开发好的牧场、林场。

    黑熊没想到的是,苏家真的能忍下去。

    苏氏宗族这么大的产业,其实跟苏则没有多少直接联系,就连年底分红也没有。

    但事情不能这么看,苏则是苏氏宗族的代表和领袖;苏则一句话,就能调动苏氏宗族的人力和物力。

    没有所有权,却有使用权。

    很多名士家族就是这么一回事,他家穷,世代清贫;不等于他的亲族、戚族、乡党们清贫。

    傅干说完见黑熊不为所动没有表态,也就不再言语。

    苏则、杜畿正值盛年,所以还等得起。

    苏则能劝族人忍耐克制,就知道苏则的态度和倾向;杜畿也没有跑,反而投身于教育,也是一种态度。

    这两个人不可能跑到大司马幕府这里来求官,他们要等合适的机会入仕。

    也不是黑熊这里不缺人,而是把这么两个明晃晃的意见领袖抛到野外,真有什么危险,苏则、杜畿这里肯定会率先接触。

    两个人,任何一个人向自己告密,就能解决一个大阴谋。

    如果只留一个,那效果就不会这么好。

    他思索之际,批注的名录在诸人手中流转,孔融见自己举荐的四个人被勾掉了三个,忍不住就率先开口:“君上,臣司直群僚,手下校事只有二人、佐史一人,亟需补充,为何只同意了一人?”

    “刀是否锋利,不在用铁多少,而是在于能否时时打磨。文举公,两名校事足够了,算是文举公,可以三面出击。以我幕府治下的郡县来说,还不够分的。”

    黑熊说完,孔融不甘心,也只能应下:“是,臣不敢松懈。”

    见其他人没有表态要人的意思,黑熊扭头看一眼帐篷外的高顺,高顺引着四名道兵进来。

    每两人抬一个木箱子,木箱子摆到圆帐正中,高顺打开箱子后,引着道兵退了出去。

    箱子里,是面值一千、五百的两种金币。

    在座之人对金币不算陌生,泰西商人带来的金币有雕刻对方国王君上头像的,上面还有各国文字。

    但此刻,他们尽数被眼前金币吸引,因为太过于标准和精美。

    黑熊说:“这是司金从事诸葛亮督造的金币,大的用金一两,兑换一千五铢钱;小的用金半两,兑换五百五铢钱。”

    孔融微微拱手,起身就各抓一把金币,见上面印花精美,分别是‘当仟’与‘伍佰’,就感慨说:“君上之钱币,以人为本呀!”

    其他人也上前拿金币观察,长史崔州平心中松一口气,他一个河北人,在幕府里压力很大。

    孔融能为他分担很大的压力,依旧很多人想要将他扯下来。

    傅干抓着金币仔细对比,他想到的则是金币外流,外流过程中,肯定会从胡商手里兑换更多的黄金。

    他这个家族,自然清楚,越往西边走,那里的黄金在市场上就越充沛,同样的生产力,能在泰西换取更多的黄金。

    忍着激动,傅干询问:“君上,每日能造多少金币?”

    “昼夜不歇,一日可造大约五万枚,能用金两千斤。”

    黑熊看着两箱金币:“与荆州的粮食、布帛、工具、药材的采购,我准备使用这些金币来支付。今年八月后,我会在各郡城设立钱铺,方便商旅、士民兑换新五铢钱。”

    诸葛亮的心一直很黑,想给金币掺杂质……也想给五铢钱多掺杂一些铅。

    铸币中心翻模制造母钱的同时,诸葛亮一直在测试含铜量更低的配方。

    如果科技允许,黑熊怀疑诸葛亮会发行电镀铜的铁钱。

    奉行管子经济理念的诸葛亮,眼中合适的钱币,应该与铜、金脱离,变成一种单纯的信用货币。

    所以铜钱的含铜量降低,金币里面没有黄金,这对诸葛亮来说不是什么道德问题,而是一种理所当然。

    当然了,对黑熊来说现在也是生产技艺不行。

    等生产力、技术储备足够时,就要印刷能直接兑换金币的纸钞!

    这种事情,还需要隐瞒,诸葛亮这里也要瞒着。

    但诸葛亮的观念,很适合在未来推动纸钞的发行。

    金币在流通过程中掉进天坑里,那就真的消失了;纸币流通时,更容易损毁,这可都是白挣的钱。

    会议期间,主簿杨阜只负责捉笔记录谈话内容,亲兵都尉张定就带了个耳朵来,黑熊不问他,他就不会开口。

    对在场的其他人,张定多少有些心虚;他只要不开口,这些人就抓不住他话语里的漏洞。

    崔州平将手里金币放回箱子里,询问:“依君上之意,年内就发放俸禄?”

    “嗯,不能再拖延了。”

    黑熊收敛笑容:“只是粮食紧缺,布帛也不足,所以今年上下官吏陆续补发的俸禄会分成两部分发放,一部分是金币与五铢钱,一部分则是职田的收益。”

    职田是公田的一部分,百姓承租公田要缴纳三成到五成的田租;官吏耕种职田也不例外,也要缴纳田租,剩下的才是他们本人的收获。

    只是百姓历来有逃不掉的苛捐杂税,实际田租能高达七成、八成!

    见黑熊收敛笑容,在场诸人都是严肃起来。

    就听黑熊说:“我已经收到了许多来信,向我提议,说是职田不必再收田租,将田租折为俸禄。这件事情,诸位怎么看?”

    几个人默契去看崔州平,崔州平略思考,就公允说道:“君上提倡的职田意在劝农,然而职田终究取于公田,公田之税租早有定论,不宜减免或挪作他用。何况,自君上举兵以来,官民吏士不分男女,皆有口粮供应。如今各处官吏吃着口粮,再讨要职田税租未免贪婪。还有俸禄补发一事,臣以为当仔细斟酌。”

    孔融诧异看一眼崔州平,也跟着说:“自臣抵达关中以来,所见吏民皆有口粮供给,这与俸禄何异之有?所以俸禄补发一事,不宜再谈。若是君上犒赏创业有功之士,那臣没有异议。”

    西曹傅干也说:“君上推广职田,用意深重。使官吏重温农耕之苦,自会体恤黎民之苦,与物力之艰辛。所以臣以为职田之税租,万不可减免。凡用公家之粮种、耕牛农具者,就该与佃户等同,征五成田租!”

    见他们说的都很符合自己心意,黑熊略感遗憾,就去看张定:“你说说。”

    张定抬头看黑熊:“君上,臣以为俸禄无需补发,有功之士也无需犒赏。若是拿了酬功之犒赏,又有何面目以功酬爵,领取爵禄?”

    杨阜看着这些人一言一语,就将许多基层官吏眼巴巴盼望的俸禄补发一事推的一干二净。

    又微微斜眼去看黑熊,黑熊听了略为难:“说的有些道理,一功不可二赏。但这样的话,我实在有些不忍心。这样吧,我会督促荆州,加快运输布帛,今年的夏衣不能在四月发放到位,也要赶在五月底之前。”

    至于今年十月、十一月要发的冬衣,到时候缩在屋子里硬抗吧。

    杨阜则捉笔记录黑熊的言语,对于发放俸禄补偿这件事情,杨阜没什么感觉。

    就算要发,也跟他这种新来的人没关系。

    能拿到大头的是青州兵,以及甘宁所部。

    这些人能消耗多少钱粮,又真的缺这么点钱粮补贴?

    只要给他们发,其他后来的人眼巴巴看着,你发不发?

    从源头掐死,就能节省最少半年的俸禄支出!

    这笔钱粮物力,无论如何都要省下来!

    (本章完)


  (https://www.91book.net/book/27166/43931.html)


1秒记住91书包网:www.91book.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91boo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