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包网 > 鹅的三国 > 第254章 三老之政

第254章 三老之政


又几日,黑熊巡视周期结束,返回池阳休整,总结统计各项资料。

    只要他跑的够快,那绝大多数麻烦就追不上他。

    跑的足够快,很多麻烦还没有壮大,就被他摁死在了苗头之际。

    池阳和蓝田是他两个中转站点,这段时间他也有了巡查周游的规律。

    重要的公文,现在已经精准投放。

    今天自入夜开始就天色阴沉,天空飘着若有若无的细碎雨雪。

    明天估计难以远行,再说百户所编制也基本落实;每一个编制里的受益人,都会积极维护百户所这个集体。

    百户所的规模,目前最少也在二百余户,普遍在三百户。

    如果想要落实四合土堡或者圆柱土堡,这会跟实际生产效率产生冲突。

    所以一个百户所,更像是一個乡社;其下有若干里社。

    春耕之前,就要完成里社一级的细分;里社以圈占周围土地规模大小来分,小了三十户,至多五十户。

    为了区别百户所下辖的里社,就不能‘里’来称呼,黑熊决定采用军制,将这些最基础生产单位称之为‘队’。

    某某队,听着就有一种亲切的熟悉感,这些队社的负责人不是里长,是队长。

    至于队一级内部的权力制衡,短期内不需要他费心;长期的话,会有三老这种土著民意代表作为制衡。

    三老是宗族制度演变出来的庞大系统,有乡三老、县三老,其中威望极高的三老,完全可以代表一个郡、一个地区的民意。

    这个民意自然不是所有人民的民意,因为三老群体往往都是退休的官吏,这些人与宗族长者高度重叠。

    县三老的地位可以因影响力而拔升到州郡级别;乡三老自然也可以细分到村三老。

    不求什么大姓族长、几百石退休官吏,哪怕只是个大户家长、亭长、军士退役,又或者是个年老的教书先生,都是可以充为村三老的。

    五年内完善村三老的建设工作,就能遏制百户长、队长的胡作非为。

    带着一点想法,黑熊草拟了三老的推选标准,也给村三老划出了晋升系统。

    对于那些人老心不老的人,应该给一个继续发光发热的机会,让经过推选、竞选的村三老成为乡三老;乡三老也是可以升为县三老的。

    三老,并非只有三个老人,大概是指三种老人。

    秦有乡三老,汉初增设县三老,后来又增加郡国三老。

    这些人名为三老,却不一定必须是老人。

    其中最差的三老,也是在民间拥有号召力、影响力的强力人士。

    让这些人掌管风俗教化,不能说是以恶制恶,多少有一些秦法精髓在其中。

    掌管风俗教化的三老,获得了官府授予的权力,但这个权力会限制其他新型恶势力的滋生。

    甚至不需要专门给三老授予监督的权力,这些人与基层官吏既有斗争,也有合作。

    发展到现在,三老基本上与豪强身份叠合。

    所以要筛查三老,对三老的家资做出限制。

    钱就是影响力,是对周围物资的控制力;将财富达到一定规模的人从乡村剥离,将他们投入县里;郡县财富达到一定规模的富豪,将他们迁徙。

    这虽然会影响经济发展的效率,但乡村一级的百姓能活的轻松一些。

    也不求这些人感激什么,也不是担心他们活不下去造反、制造麻烦。

    单纯的只是觉得人应该活的轻松一些。

    将地方上那些真正的强力人士剥离出来,给他们安排同量级的对手,这样的人生才是公平、有奋斗意义的人生。

    留着他们在地方上欺负人,是对这些强力人士的不负责任。

    必须要给一个充分挖掘他们天赋、潜力的机会,不能浪费。

    黑熊握着鹅毛硬笔唰唰书写,遣散鹅毛笔,将纸张投入木箱子里。

    木箱子已经进行了改进,不同内容的纸条,会通过孔洞放入不同的区域里。

    书写完毕,黑熊才去翻开积攒的公文。

    县一级、百户所一级,都是可以向他发送公文的。

    目前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段时间县令长与新安置的百户长们没少滋生土地、民事纠纷。

    可只要告状、投诉,就大概率将黑熊引过去,经过实地考察后,黑熊对‘大记忆恢复术’颇为拿手,当场定罪、抄家一条龙服务。

    时间是很宝贵的,不管是县令长,还是百户长,又或者是涉案的军民,都不值得他浪费时间。

    反正在他这里,打屁股又不会把人打死。

    一遍问不清楚,那就不问了,统统打板子、抽鞭子。

    立了几十个典型后,许多纠纷就自行消化、消解了。

    即便这样,关中因土地引发的土客矛盾,依旧难以消除。

    等候粮食储备充足后,他就有了好办法。

    到时候谁挑事,就迁徙北方四郡,给一块大大的土地,让你慢慢去耕种。

    很快,黑熊拿起了司马芝的公文。

    每隔两三日,司马芝就会有公文送到黑熊案前,事无巨细,会从各方面讲述商雒的问题。

    司马芝做事颇有酷吏风采,他征商雒山民增援前线时,他的主簿藏匿了本在征发名单里的族亲。

    既然找不到服役的人,于是司马芝就将主簿抓到军营里去当兵。

    主簿代兵事件后,商雒行政效率提升迅猛。

    前线返回的商雒山民普遍能带回一头牛马,这让司马芝的工作更加顺畅。

    现在司马芝想要在商雒治下修建官营的茶山,就来询问黑熊。

    历来地方特产,或者有重大经济效益的物资,都不是地方能自己决定的。

    要么尽数进贡,要么甄别筛选其中上品作为贡物;让地方运营的话,还要抽重税。

    茶价持续暴涨已有半年时间,优秀的茶种本就不好寻找。

    茶山建设发展也需要时间,所以接下来两三年里,茶叶价格很难回落。

    但关中不同,堵住武关道,控制荆州的茶叶流入,那么商雒、秦岭山谷里的官营茶山就能获取丰厚收益。

    多出来的茶叶,可以卖到西域、匈奴、鲜卑与河北。

    “商雒商税充盈,建设茶山何必假手于民?今后所产茶叶八二分,茶五分,有司首选,商雒次选,余下三分归为有司。”

    重新召出鹅毛笔,蘸墨后书写自己的态度。

    必须要大力发展茶叶,不图别的,就因为喝茶要拿热水冲泡!

    茶叶也必须要垄断,钱在自己手里,才能砸到扩大生产方面,而不是转入奢侈品、服务业。

    随即又询问司马芝,让他问一下裴潜,想不想返回关中做事。

    荆州刘表父子已经决出胜负,生病的刘表已经不能理政,携带蔡夫人隐居麦城。

    庞统、文聘在襄阳清洗一番后,刘琦才乘船北上,目前已经坐稳襄阳。

    裴潜作为关中使者,目前来看,裴潜游说策反傅巽这一招很妙,让刘表不得不干净利索的交权。

    至于死掉的镇南幕府军师蒯越……黑熊没什么好心疼的。

    就算把这个人复活充作傀儡,也只是个资质普通的傀儡,远不如潘凤、邢道荣好用。

    就在他静心理政之际,长安城中孔融为首,聚集百余士人彻夜狂欢。

    孔融住在修复的一座宅邸内,此刻的孔融头发散披,握着大笔就趴在桌案上书写、模仿瘦金书法。

    厅堂内的梁柱上,悬挂着一条条绢,其上正反两面都写着瘦金书法。

    细微的寒冷夜风吹刮进来,这些垂挂的绢帛舞动。

    孔融看着一条条抖动、招展的绢帛,仿佛无数手臂乱舞。

    那些他亲笔所书的文字,也似乎环绕他的周身。

    “痛快!”

    “杀得好!”

    孔融抓起酒瓶饮一口,畅怀不已,别说黑熊,就连自己,都想杀王允三族!

    现在已经可以断定,一定是王允想要抢夺金简书法,就因可笑的一声叹息,将蔡邕杀死。

    也就是王允转眼被凉州人攻灭,否则这金简书法已经成为王氏的族学、家学!

    心情舒畅之余,更为蔡邕的命运感到愤懑。

    这样介于舒畅与愤懑之间的心情,让孔融只能通过饮酒来纾解压力。

    可酒水越喝越多,他更是怒火中烧。

    可惜祢衡没有看到金简书,都怪王允!

    其他士人都是少量饮酒,或在专心研究简书的结构变化规律,或者相互讨论金书的一笔一划。

    金简书法,其实是两套书法。

    反应过的一些人,已经总结了简书的规律,开始用隶书、钟繇楷书来写简体字。

    也有一些人则用金书笔法来书写他们熟悉的字体。

    这些人越是研究,对蔡邕的敬仰、遗憾之情越是强烈。

    虽然不像孔融那样时不时的情绪失控,可心中那点因黑熊诛王允三族的芥蒂,也就灰飞烟灭,彻底消解了。

    别说孔融,就连蔡昭姬、蔡贞姬也没有怀疑多少。

    蔡邕遇害时,蔡昭姬早已出嫁,只是丈夫早死,依旧留在河东卫家。

    她不清楚这些,但当时有能力弄出金简书的,只有蔡邕有这个造诣。

    至于蔡贞姬就更简单了,蔡邕出事的时候,她才四五岁。

    也亏王允杀了名望高隆的蔡邕,让李傕、郭汜等人反而格外礼遇、厚待蔡氏一族,让蔡家带着棺椁安全返乡。

    蔡昭姬的才华根本不是她妹妹能比拟的,她经过两天学习,已经可以大致临摹《职田令》。

    想到黑熊流亡中原时,路过蔡家却没有强抢蔡贞姬,说明善意是很大的。

    只是想到表兄袁涣,蔡昭姬不由轻叹一声。

    经历过河北一行后,袁涣返回许都后就引病辞官。

    作为补偿,曹操就征辟袁涣的堂弟袁霸进入司空公府。

    现在随着王允三族被诛,很多事情也趋于明朗,袁涣还有什么理由继续隐居?

    等婚事完成后,不管袁涣想不想来,会有很多人推着袁涣来关中做事。

    想到其中的不得已,与袁涣的性格,蔡昭姬不由长叹。

    (本章完)


  (https://www.91book.net/book/27166/43958.html)


1秒记住91书包网:www.91book.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91boo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