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5章 团结之会
推荐阅读:末世天师的位面交易系统 都重生了谁不想搞钱啊 我的仙路不对劲 长生:从炼制傀儡替我修行开始 民俗:开局大婚,新娘脱下画皮 谁教你这么御兽的 全球高能!病弱大佬拿捏住了 我欲九天揽月 灵能:咒力 我在圣裁审判所升级加点
大家一起吟诗赏月歌咏也不仅仅是为了娱乐,更是文人之间的一种交流手段。背后其实还是在为了各自党派的政治目的而奔走。
比如当晚大家在孔庙中喝着酒,渐渐就讨论起了今年秋天工科给事中王元翰所写的”实事可痛哭者八”。
这就是前一阵子因为公布要修边防找不到人,逼的工科给事中王元翰专门写的那一份奏折,其中主要说的就是因为万历皇帝懒政,导致各地的官员都普遍缺乏,下边一团乱套的事情。
这篇奏折上去之后,在京城中立刻引起热烈讨论,如今在全天下都已经传遍了,读书人都觉得这篇作者写的好,但是在王文龙看来,这奏折其实相当啰嗦。
比如这篇奏折为了凑“八可哭”,把南北两京的官员缺乏说成是一可哭,被罢免的官员没有召回又是一可哭。万历皇帝深居宫中,不理外务算一可哭,万历皇帝一年多,没有见朱赓一面也算一可哭。这年头的奏折都要写出文学性,导致把同样的话翻来覆去讲了一遍又一遍,效率非常低,而且字数多了,导致普通百姓根本看不懂。
洋洋洒洒几百字的内容真要合并在一起,几句话就能讲完。
大家就这篇奏折进行讨论之后,各党派的人物都提出自己的建议。
比如几个楚党的人物都提出应该要增加给事中的数量。
楚党人物表示翰林院庶吉士的散馆日期已经拖延了两年,应该要催促万历皇帝下旨把他们放到六科之中去。
背后的真正理由当然是为了给楚党增加人材,楚党的几个大佬都是科道言官,新任的六科给事中必然不熟悉事物,楚党“老大哥”主动提出带他们一带,带着带着很容易就把这些新鲜血液带成自己人了。更重要的是这几年由于东林党的舆论宣传能力实在太强,大多数读书人都和东林党穿一条裤子,可是翰林院的庶吉士是早就考中进士的人,关在翰林院这个象牙塔里好几年,他们的脑子或许还没有被东林党洗得那么干净,正好可以成为楚党拉拢的对象。
另外齐党众人则提出充实边塞的意见,以及点出几个河道治理工程的必要性——齐党的老巢在山东,只要朝廷关注辽东军事或者是京杭大运河的运输,齐党能够从中活动的机会就自然会出现。
众人绞尽脑汁,各种建议都有,反正聚在“为国尽心”的保护伞下面,总是各自在为自己谋利益。
王文龙并未参与此时的讨论,因为他发现在这阶段跳出来的都是三党以及东林的外围人物,大部分都是举人秀才和监生,显然只是为三党放风。说白了,这就是一些敲边鼓的幕僚,几年前万历皇帝在京城发“逐客令”赶出来的便是这些个给人说项的清客。
叶向高会把大家召集到湖北来讨论,多半是还没摸清京城局势,不敢让人进京,就把这些门客叫到南方讨论。
这种低端局,方从哲等大佬根本不说话只是谈笑喝酒,王文龙见这样子也跑去和他们喝酒,他好歹也是个中书舍人,同样没有必要牵扯进这种低级别的争论。
一直等到回院子住下后,才有讨论出结果的人来找他。
楚党众人弄来一份请求万历皇帝让庶吉士散馆的文告,请王文龙在后面签字附议。
齐党则搞了一封,请求大修山东临清一带运河的文书。
王文龙看了两份文稿,觉得上面所写内容都没什么问题,又看到两个文告后面都落了方从哲的名字,于是也在后面具名。
不得不说,各党派都很重视这一次问津大会的机会。三党和东林之间的矛盾不可能消除,而在新任内阁确定之后就再不能有这样融洽的气氛,想要谈出点什么都得此时趁早。
不光是三党的普通人员重视这事情,就连三党的高层对这一次大会能够达成的结果也十分在意,请求王文龙在文稿后面附名的人刚刚离开,后脚大人物就接踵而至。
方从哲带着几个明显是位高权重的人物走进王文龙的房间,开口便希望王文龙支持他们的主张。
“建阳,我为你介绍,”方从哲指着身后一个年轻人说:“这位是官抚极,如今就在问津书院读书。”
“建阳先生好!”
“幸会幸会。”
两人互相问候。王文龙知道官抚极就是楚党魁首官应震的长子,只不过他是小妾所生,所以在一些文献之中会把官应震的长子记成他弟弟官抚辰。虽然如此,但官抚极在楚党之中也是个重要人物,历史上过几年他就会拔贡出身,直接当上保定通判,后来更是一路升到太仆寺卿。
一个秀才可以当到六部九卿,没有老爹的党羽一路照顾是不可能的。
介绍完双方认识,方从哲便直奔主题说:“建阳,我们打算在问津大会之中提出,让圣上出来视事,首先就是明年的春耕礼圣上一定要出面,如此才能彰显新气象。”
王文龙听了他们的想法,基本上弄清楚这些人的意图。楚党和浙党联合起来要推万历皇帝出来视事,目的当然是分东林党的权,新任内阁之中于慎行和李廷机加起来也不是有东林党支持的叶向高的对手,三党多半以为万历皇帝同意了这样的内阁人选也是有分东林党权的意思,觉得皇帝也许就欠他们这一个台阶来下。
现在三党联合对付东林党的局面已经形成,背后的算计清晰可见。
王文龙却苦笑道:“此事只怕不易成功。”
官抚极道:“圣上贵为天子,几年不参加国之大祭,已然引得天象异变,我等即为大明子民,该当有此建议。哪怕不成功也可一试。”
方从哲也说:“这是一个要求圣上视事的好机会,万万不可放过。”
王文龙对此却十分悲观:“哪怕机会再好,只恐当今圣上没有这样的体力。”
官抚极说:“即使此提议被圣上回绝,也比不做更好,起码让圣上知道天下百姓有如此想法。还请先生能够在大会之上支持我等的建议。”
“好吧,届时我会支持的。”王文龙点头说道。
如果一篇文告真能让万历皇帝出来干活,王文龙举双手赞成。
(本章完)
(https://www.91book.net/book/39378/43614.html)
1秒记住91书包网:www.91book.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91boo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