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灵兽蛋,得秘法
推荐阅读:重生港岛,家大业大 末世之时间领主 混沌创世 叮!无限求生游戏已上线 快穿:人渣格局大,一心为国为家 震惊!闪婚大佬竟是亿万首富 穿书后,水灵根变成了全灵根 疯执惩娇 星际种田,怀孕被流放后她暴富了 灵界一个夏天的奇迹
第154章 灵兽蛋,得秘法
中医经典的学习是一名合格的中医学子的必修课,在浩瀚的历史长河里探索先贤的智慧,品味贯穿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医学精粹。我选读的第一本中医经典则是《黄帝内经》。
《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所以能够尽终其天年。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散耗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矣。”嗜欲、淫邪、滥情、失志带来的是喜、怒、哀、乐、惧的过度、过火,进而产生出多种精神疾病,如《灵枢·本神》记载:“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因哀悲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而不收。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有先富贵而后破产者,有先尊而后失势者,或反之,种种都可能给人带来情绪上的极度波动。暴怒伤阴,暴喜伤阳,逆气上升,最终导致形体羸弱,甚至精竭人毁。
中医养生学中,情志养生尤其受到养生家的重视,人的精神活动与脏腑气血等功能密切相关,精神情志活动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体现。正常的情志变化,有利于脏腑的功能活动;异常的情志变化,使人体气机失调,气血紊乱,甚至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生疾病。情志影响脏腑的生理功能,同时脏腑的功能调节有助于情志的调理。精神养生法,是指通过净化人的精神世界,自动清除贪欲,改变自己的不良性格,纠正错误的认知过程,调节情绪,使自己的心态平和、乐观、开朗、豁达,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传统养生学强调“形神统一”的理论,认为人体生理功能与精神活动是密切相关的,精神因素可以直接影响脏腑阴阳气血的功能活动。所以,精神养生在防治心身疾病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精神养生包括神志养生和情志养生两个方面的内容,笔者在本文中重点介绍情志养生。传统医学所称的“情志”,指人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刺激所做出的情绪方面的反应,中医将其概括为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3]。情志养生法,主要是指通过自己对外界客观环境或事物情绪反映的自我调节和转变自己错误的思维方式,将心情调节到最佳状态,使之健康长寿的方法。
五行学说中,怒、喜、思、悲(忧)、恐(惊)五志,分别对应着肝、心、脾、肺、肾五脏。情志为病引起不同的内脏损伤,其致病特点既具有特异性,又具有同一性。五脏五志观理论认为:七情分属于五脏,五脏各主一志,即肝主怒,心主喜,脾主思,肺主悲(忧),肾主恐(惊)。
肝在志为怒。怒为个体气血上逆不畅以及愿望受阻而导致紧张带有敌意的情绪体验以及相应的情绪表达与生理变化。怒由肝之精所化,即与肝有特定的生理病理联系。怒则气上,是指过度愤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临床见气逆作喘,面红目赤,或呕血,甚则昏厥卒倒。
心在志为喜。喜是个体脏腑气血功能协调且愿望实现、紧张解除的轻松愉快的情绪体验以及相应的表情和行为表达。喜则气缓,包括缓和紧张情绪和心气散两个方面。在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精神紧张,使营卫通利,心情舒畅。但喜乐过度可使心神受伤,导致可使心气散,神不守舍,出现精神不集中,甚则失神狂乱等症状。
脾在志为思。思指对所思的问题不解、事情未解决以及个体脾胃气机功能低下时,产生的担忧焦虑的心情,是一种焦虑不安的复合情绪状态。正常限度的思虑,是人人皆有的情志活动,对机体无不良影响;思发于脾,而成于心,故思虑过度不但会耗伤心神,也会影响脾气,妨碍脾气的运化功能,致使脾胃气机阻滞,脾气不能升清,胃气不能降浊,出现不思饮食、脘腹胀痛、头晕目眩等症状。
肺在志为悲(忧)。悲(忧)是对所面临的问题找不到解决方案以及身体不佳、担心时产生的,以心情低沉为特点的复合情绪状态。悲则气消,指过度悲忧,可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肺气耗伤。《素问·举痛论》:”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肾在志为恐(惊)。恐(惊)指遇到危险而又无力应对以及脏腑气血大虚时产生的惧怕不安的情绪体验,与肾关系密切。《素问·举痛论》中描述:恐则气下是指恐惧过度,可使肾气不固,气泄以下,临床可见二便失禁,或恐惧不解则伤精,发生骨酸痿厥,遗精等症。惊则气乱是指突然受惊,以至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六神无主,惊慌失措等症状。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五志五脏模式的提出有助于人们在优化精神生态的过程中,有系统的理论基础为依托。中医浩瀚渊博,需要我们自己探索。
在中医经典的中,《黄帝内经》绝对是医学史上的丰碑之一,其内容之丰富,思想之先进,凝聚了古代医家的智慧,是经典之中的经典,本次读书笔记仍然从《黄帝内经》开始。
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是以五脏所化生的津、气、血、津液作为物质基础的,神志活动更不例外。其中血液是生命活动和神志活动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所以《灵枢·营卫生会篇》说:“血者,神气也。”而心又是主血脉的脏器,如《素问·五脏别论》曰:“心者,其充在血脉”,心具有主血脉及运行血液以营养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只有心的功能正常,包括脑在内的各组织器官得到充分的营养供给,生命的功能活动才能有所保障,同时人的精神思维活动也才能正常发挥。因此,心主血脉的功能是维持人体组织器官功能正常发挥的先决条件,也是调节神命的生理基础。心的阴阳平衡失调时,心主血脉的功能失常,会出现心不主神明的病症。正因为中医学认为各种神志病证的产生与“心”相关,所以临床辨证论治时,主要从心人手,如心血不足、邪热扰心、痰蒙心窍、痰火扰心等证出现的神志异常现象,运用补血养心、清心凉血、涤痰开窍、宁心安神等法,可见精神情绪活动在心的调控下共同完成。
人的精神情志活动除了与心有关外,还与肝有着密切的关系,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肝者,魂之居也。”;《素问·宣明五气篇》曰“肝藏魂。”;《灵枢·本神》则更进一步指出:“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妄不精。”这里所说的“谋虑”、“魂”、“悲哀”等都属于精神意识情绪活动的范畴。故肝具有调节人的精神情绪活动的作用。当肝的功能正常则人体精神舒畅,情志协调,健康无病。反之,当肝主疏泄功能失常,则多出现情志病变。
(https://www.91book.net/book/40530/44058.html)
1秒记住91书包网:www.91book.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91boo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