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包网 > 妙锦传 > 第162章 实封长山岛

第162章 实封长山岛


没等妙锦开口,有炖便把炭笔的生产过程写在纸上送了过来。

  第一步,制作笔芯。把木材放入密封的容器不完全燃烧产生木炭,将木炭处理成粉末,然后把木炭粉烘烤成笔芯,任其自然冷却。

  第二步,制成炭笔。在木板上刻出适合笔芯的凹槽,往凹槽内注入胶水,用以固定笔芯,然后把笔芯放入凹槽内,使之契合在一起,接下来把另一块刻有凹槽的木板覆盖在上面,快速贴合,然后对这些木板进行挤压,待胶水彻底凝固后,对木板进行切割即可。

  妙锦反反复复看了几遍,有些难以置信,让有炖安排试验、生产等具体事宜,她提供资金、场地支持。

  有炖事先联系过一些工匠,选了一处郊外一处僻静的庄院,招募人手干起来。

  为了尽快投入量产,有炖把生产工艺分成不同的流程,交给不同的工匠负责,专门研究不同的工序。

  这种炭笔不仅使用简便,而且比毛笔墨砚要便宜许多,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便是节省时间。

  晚饭后,妙锦对朱棣大发感慨,不知有炖从哪里来的这么多奇思妙想,不知道那颗聪明的脑袋里还藏着多少致富妙招。

  妙锦尽情抒发着对有炖的羡慕嫉妒恨,朱棣冷眼观察,瞧不出一丝爱慕的痕迹,内心对有炖的戒备不由得大为降低。

  采琪不以为然,找了一大堆手指粗细的树枝放到火里烧成木炭,给妙锦看。

  妙锦弄得满手黑,大笑着摇头,说:“不是这样的”。

  孰料一不留神,小胖子朱高爔把一根木炭拿到手里,弄了个满脸花,跟个黑猫似的,憨态可掬,逗得众人都笑起来。

  小家伙是人来疯,咧着嘴拍手而笑,突如其来地喊了声“爹爹”。

  不像以前那般含糊不清,而是吐字清晰。

  朱棣当即泪盈满眶,抱着他儿子亲个不停。

  徒留妙锦一人怅然若失。

  这个小没良心的,开口说的第一句话竟然不是叫“娘”。

  朱棣不理会妙锦满满的醋意,带着小胖子举高高转圈。

  小胖子和他爹爹脸贴着脸,笑得别提多开心了。

  “小小的年纪、十足的马屁精”,妙锦在心中笑骂道。

  “我决定了,把长山岛封给朱高爔,实封,六护卫”,朱棣看了妙锦一眼,说道。

  妙锦当即怔在原地,这也太儿戏了吧?!

  先帝定下的规矩,亲王封藩而不裂土,对封地没有征税权,只享有固定数量的食禄,而且每位藩王三护卫,每卫五千六百人。

  现在朱棣把这个规矩打破了,实封意味着享有征税权,护卫数量也翻倍……

  “妙锦”,朱棣轻声叫道。

  妙锦回过神来,小胖子正伸着胳膊要找娘亲。

  “让有炖暂时担任王府长史,主持长山岛开发事宜,你看如何?”朱棣把小胖子放到妙锦怀里才慢慢撒手。

  “他还小,不着急”,妙锦仍感觉像是在梦里,幸福来得太突然,大脑登时晕了。

  “把长山岛当成一个实验基地,有炖的才华可以在那儿尽情施展,只要他把浑身的本事都教给高爔,咱们不用限制”,朱棣笑眯眯道。

  “可以独自征税?”妙锦问道。

  “可以”,朱棣把娘俩搂入怀里。

  旨意宣布时,朝堂一片哗然,谏阻声此起彼伏。

  朱棣把试验成功的炭笔拿出来,让群臣传看。

  “高爔尚且年幼,是朕有些想法要在长山岛实施,只是借了高爔的名头,各位爱卿,类似炭笔一样的新鲜事务,以后都可以在长山岛试着制造,大家有什么新想法,都可以提出来,在长山岛付诸实施,不仅在税收方面给予优惠,而且在资金方面大力支持”,朱棣神采奕奕,对群臣说道。

  散朝后,户部尚书夏原吉找到乾清宫,有事面奏。

  夏原吉行事一向稳重,皇上把长山岛实封给四皇子的旨意,有些突然,他没想好具体的应对措施,但是有两点是明确的,需要向皇上当面说明,第一,朝廷对长山岛拥有税收管辖权,这一点必须明确,暂时免税属于税收优惠措施,不等同于不征税;第二,长山岛的免税期限、免税额度、免税范围必须有明确规定。

  临走时,夏原吉又加了一句,唯有如此,才和朝廷的削藩之策并行不悖。

  夏原吉所提的内容和朱棣的设想有些差距,但是一旦和削藩扯上关系,便由不得朱棣不慎之又慎。

  细细想来,朱棣觉得夏原吉所说十分在理,于是派人去请道衍,仔细商议一番。

  道衍担心思虑不周,建议让周王世子详细阐述。

  朱棣想赋予长山岛一种超然的地位,想让长山岛长期作为试验基地而存在,自行负担试验支出,盈余也全部用于进一步的试验,而不受户部短期政策调整的影响,他只提供一个大致的思路,具体的问题需要有炖跟户部细谈,谈出一个大致的框架,然后逐条辩论。

  从根本上而言,长山岛是依赖于整体而存在的,势必也要融入整体。

  妙锦有些好奇,为何朱棣会突然提出这样的设想。

  朱棣拿出一份熊宁杉写的文涵给妙锦看,是关于店铺技术改进方面的。

  此事,熊宁杉以前跟妙锦提过。

  后来,因为妙锦怀孕,不但不耽搁下来。

  妙锦产子后,朱棣为了让她专心带孩子,把这份文涵压了下来。

  而妙锦这段时间忙于女卫变革管理的事,暂时没顾得上细问这件事。

  宁杉在行文中提到,希望朝廷能补贴一部分资金,支持手工工场技术改进。

  因为没有先例可循,户部十分为难,面对一系列难题,比如,如何保证补贴的资金真正用到了技术改进上面?又怎么保证手工工场的技术改进活动是有价值的?……

  宁杉在文中提到的技术,范围很宽泛,几乎关系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粮食储存技术的改进,比如农耕技术,纺织技术……

  琢磨技术改进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资金,而技术改进后,如果无法获得足够的收益,谁还会费劲地钻研?

  对于这些,朱棣是深有感触的,比如垦荒,使用木制农具简直无法进行,必须大量使用铁制农具,而大量生产铁料和打造铁制农具,都涉及到技术的改进问题。

  再比如,提高田地的亩产量,施肥增产技术跟百姓的收入直接相关。

  因此,朱棣有意推动此事,专门划出一地,钻研技术改进,并设法做到独立承担开支,不造成财政负担。


  (https://www.91book.net/book/65186/44050.html)


1秒记住91书包网:www.91book.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91boo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