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包网 > GB不女扮男装不舒服 > 第52章 欲买桂花同载酒52

第52章 欲买桂花同载酒52


#五十二

    前线战事还未平息,两国仍在激烈交战之中,每日都有死伤之数传回,薛忱的这一纸控诉传回朝中,顿时便引起一片哗然。

    更要命的是,也不知到底是谁走漏了风声,这消息不仅在朝中官员之中传开,很快也在京中百姓中传开。

    依照这样的传播速度,只怕出不了一月,便要天下皆知了。

    皇帝也没有耽误,当即便令御史台及刑部彻查此事。

    皇帝动作如此迅速的原因也很简单,这一是为了平息民愤,安抚前线将士,二则是为了撇清关系。

    ——在之后传回来的折子里,薛忱将事情的原委道来后,此事居然还牵扯到了皇帝的头上。

    原来当初,薛惟率领三万大军追击夏军只是做给人看的假象。

    实际上,薛惟是打算秘密绕道行军至夏军背后。

    只要成功,他便能与薛贺带领的军队对夏军进行前后包夹之势,届时必定能一举击破夏军。

    此番行动有些冒险,以防万一,薛贺和薛惟未曾向任何人透露过消息,就连那些跟着薛惟绕道行军的士兵们,也都一直以为自己还是在追击夏军,完全不知道真相。

    可他们的行踪却还是被人发现了。

    夏军在他们必经的峡谷之路上提前设下了埋伏,就这样,薛惟和他带领的整整三万士兵被尽数杀害,只留一个薛惟的亲卫侥幸逃生,在带回薛惟尸首告知一切真相后,也力竭而亡。

    这绝不是偶然。

    夏军是提前知道了他们的计划,提前蹲守,所以才能够在山谷之中设下落石羽箭木桩等等埋伏。

    可提前知道他们计划的少之又少,军中仅仅就只有薛贺薛惟两人而已。

    这总不可能是薛贺出卖了自己的儿子,让自己的儿子去送死吧?

    ——不在军中,就只能在前朝了。

    绕道行军的事情,除了父子二人外,其实还有一人——

    皇帝。

    战初,皇帝曾多次来诏,要求薛贺薛惟尽快夺回被攻占的三座城池,也好在薛贺薛惟不辱使命,顺利夺回了那三座城池。

    但很快,朝中又来诏令,要求他们乘胜追击,争取歼灭夏军,以绝后患。

    这诏令与父子二人的想法不谋而合,两人自然欣然接旨。

    之后商军屡战屡胜,军中士气大涨,眼看着夏军就要被打回老家了——此时,薛贺和薛惟想着的,还是稳打稳扎,一步一步来,骚扰夏军致其兵疲,然后再一举击破。

    但偏偏此时,前朝又传来了诏书。

    诏书之中除了和以往一般的嘉奖之外,更有催促之意,希望他们能够尽快歼灭夏军,赶在年节前结束,还能回京来过个年。

    这打仗的事哪能急的?

    两人起初都没有在意这一纸诏令。

    但紧接着,发来的诏令越来越多,每一封都是在催促,而一直到最后一封——送诏令之人,还送来了一封皇帝的密旨。

    密旨中直言,夏国暗探回报,夏帝重病垂危,朝中一片混乱,几大皇子夺嫡没人能管得了前线的事情,此时正是他们一举攻入夏国,直取夏国国都的最好机会。

    在如此反反复复的催促之下,最终,薛贺和薛惟还是商定出了一个稍微冒险些的绕道行军的计划。

    并且,为了安抚前朝多次催促的皇帝,薛贺写了一封密函,令心腹送回了京中,告知皇帝绕道行军的计划——

    也就是说,眼下除了薛贺薛惟,知晓这行军计划的,就只有皇帝了。

    皇帝毕竟是皇帝,不能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大声喊冤,但从他立马就下旨让御史台和刑部彻查的举动来看,他应当是觉得自己很冤。

    皇帝确实是发过多道诏令去前线,但大多都是嘉奖和鼓励。

    催促的当然也有,但并没有薛忱说的那么多。

    而且皇帝自认为自己说得可委婉了,他只是好声好气地告诉两位将军,年节快到了,早些回家还能赶上和家中亲眷一起过年啊。

    皇帝下发的诏令可都是经过翰林院起草的,翰林院里的士子都能替他作证。

    而薛忱所说到的那封密旨,皇帝也承认,这他倒确实是发过。

    但那也是因为他确实收到了夏国暗探的回报啊。

    夏帝病危,夏国朝政一片混乱,前线无人能管,这实在是一举攻入夏国的最好机会,他自然就写了密旨告知薛贺薛惟了。

    但。

    “薛贺将军所写的那一封密函,朕从未收到过。”

    宣政殿里,皇帝召集来了各部大臣,当着御史大夫、孔弥远还有唐大伯等人的面,难得开口解释了一句。

    身为皇帝完全可以不解释什么。

    但此事事关重大,涉及两位将军还有无数沙场将士、西北百姓们的枉死,他也不得不开口,和底下的臣子解释一番了。

    御史大夫王雍沉吟片刻,“薛贺将军的那位心腹可有消息了?”

    一旁的兵部侍郎开口回答:“薛忱将军并未提及过此人。”

    此话惹得在场的几位老官都扫过去了一眼。

    那兵部侍郎不明所以,但在这一群都比他官阶要大的大人们的目光下,还是紧闭了嘴,低下了头。

    王雍虽然也扫了一眼那兵部侍郎,但也没有多想,只是继续说回刚刚的话题,“或死或逃,只怕已是找不到那人了……”

    “从薛忱将军所奏来看,边关布防图亦被提前泄露,这才导致大战之中,西北各城池毫无抵抗之力便被夏军攻破城门——陛下,此事必定有三品以上官员通敌卖国,还请陛下多予臣一些时日,仔细调查其中。”

    皇帝按着额头,眉心紧皱,“要快。”

    “是。”

    几位大臣又商议了一会该如何安定民心、平定前线将士怨气、抚恤薛家家眷等种种事宜。

    一直到天色昏沉,宫门即将落锁,一众大臣才陆续离去。

    宣政殿里留下的,除了太监宫女外,便只剩下了今日作为翰林院修撰来记录皇帝言行的唐今。

    比起那一个又一个的老狐狸,皇帝对待这位年纪尚轻,官阶也低的翰林学士还是要随意许多,“唐卿如何看待此事?”

    唐今低眸,答得取巧,“前线战事未停,平定军心为上,薛将军此举还是有些冒进了。”

    这当然不是她的想法,她答的,不过是皇帝这会想听的。

    前线还在打仗,薛忱选择这会将事情揭露出来——多少有些以前线的军情来逼朝堂替薛贺薛惟找回一个公道的意思了。

    这样的举动,虽然旁人能理解,但必定是会引起皇帝不满的,毕竟连他都被怀疑陷害忠臣了。

    果然,唐今的话说完,皇帝便又叹了一声,“到底还是年少,太过毛躁了些。”

    唐今挺认同的,“若不毛躁,也不会做那般孤身入敌营的…冒进之事了。”

    她的话语在说到一半的时候,微妙地停顿了一下。

    皇帝好像听到了隐隐约约一个没说完就被咽了回去的“蠢”字。

    皇帝回头看去,瞧见她面色上些许冷意,想起她和薛忱还是自幼相识的好友来着,眼底的神色也不由得柔和了些许。

    少年之情啊,总是难得。

    ……

    奸臣通敌卖国,陷害忠良致使大战不利的消息很快便传遍了九州。

    原本各州百姓就因为之前的强行征兵而生出民怨,如今找到了民怨的发泄口,顿时间,要求朝廷严查,惩戒奸臣的声音无比浩大。

    在多方压力之下,在调查了整整三月的时间之后。

    七月初,御史台及刑部向皇帝上报了查出来的,涉及通敌卖国的一众奸臣党羽的姓名。

    次日,皇帝下旨,将数十名牵连其中的官员尽数收监。

    为首之人于三日后在狱中自尽,死前留下血书,对通敌卖国之罪供认不讳。

    其家人被牵连下狱,判处秋后问斩。

    此事涉及多名朝中大臣,朝局动荡不安,消息也一直压了近半月后,才传至西北。

    传诏之人在见到前来接旨的薛忱之时,顿时便堆起了脸上的笑。

    这位薛将军如今可是满朝文武都想巴结的新贵,他也都等薛忱开口了,极为识相殷勤谄媚地上前,拿着那封诏书恭喜:

    “恭喜薛将军,大仇得报!陛下圣明,已查清那截获大将军密函,通敌卖国陷害两位将军之人——正是先前的吏部尚书唐珩!”

    “如今那作恶的唐府一家,已被判了个满门抄斩,两位将军在天之灵,也可以安息了啊。”


  (https://www.91book.net/book/6782/43049.html)


1秒记住91书包网:www.91book.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91boo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