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包网 > 明天子 > 第八章 风声先至

第八章 风声先至


第八章  风声先至

松江府。徐家。

徐春申梦幻一般的发家史,让徐家成为松江最大的豪强。

甚至整个松江最大的府邸,也就是徐家的。

只是而今的徐家太爷,在接到了苏州府的一分消息之后,就满心忧愁。令子弟去请松江府之中各大家族来商议大事。

等十几个都到齐之后,徐春申令子弟退去,关上大门,将手中的一封书信传给下面的人,说道:“看看吧。”

这十几个人都是松江府的头面人物,但是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这些人都是以绵业为生的。或者说以纺织业为生的。

即便主业不是纺织业,也与纺织业息息相关,比如崇明沈家,他家就是经营船帮的,从山东到松江运输棉花,从松江到各地运输布匹,大多都是沈家。

而且还有一件事情,那就是沈家水手,偶尔还充当一下大家的大手。遇见需要动用武力的事情,这些人就二尺宽的条-子,就能从沈家请过来一批人来办事。

在商业野蛮发展的情况下,这样的事情是免不了的。

其中一个人皱眉问道:“这巡抚大人,是什么意思?”

江苏省的治所在什么地方?

很多人下意思觉得在南京,其实不对。

不可能在南京的,因为在大明这个时空之中,南京有特殊的政治意义,是与江苏平级,甚至还高一级的行政单位。

江苏省怎么可能将治所放在南京。

在扬州与苏州一阵争夺之后,最好敲定了苏州。

无他,苏州太富有了。

这一封从苏州来的信,就是从江苏巡抚衙门来的。

徐春申说道:“什么意思?不就是王铁面要来,他要我们好好收拾一下收尾。不要被王铁面抓住把柄了。否则他只会落井下石,不会理会我们的。”

“如此一来,我们每年小一百万两送到苏州,就这------”不知道谁说了一句。

一时间这些人议论纷纷。怨声载道。

其实这也是这个时代的常态。

虽然朱祁镇放开了很多门槛,但是无形中的门槛,还是在的,如果冼景不是娶了公主,冼家的产业十辈子也不可能像而今这样发达。

看似江南地区家资百万的数不胜数,但是细细数来,每一个能传出有家资百万的未必真有百万,但是都真有后台。

没有后台的商人,都在残酷的竞争之中被打掉了。

别的不说,有了商业纠纷,有些人能直接杀你全家,你怎么跟人家争?

甚至这个野蛮发展的时代,中小商人生活的更难了,并没有太大的改观。更多是被大商人以生产效率压榨。

当然了,并不是说没有普通人在这个时代暴富。

但是如果,能改换门庭聚集一个数千两,万两上下的家财,却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有更多,却没有后台的话。

这就不是福气,而是祸端了。

看徐家就知道了。

虽然送到巡抚衙门的一百多万两,不仅仅是徐家出的,是在座所有人一切出的,却也是徐家占大头。

但是这每年几十万两卖来了什么?

不过,是提前一点点的风声而已。更不要说徐家给银子,决计不仅仅是一家。虽然徐家产业不小,但是徐春申却知道,他家产虽然不少,但远远没有外人想的那么多。

倒不是,他赚不了那么多。

对他来说赚钱从来不是一件难事。难事如果保留住家财,徐家年入五成都要上供。徐春申要巴结的决计不仅仅江苏巡抚衙门一家。

徐春申说道:“好了,说这个有什么用?这半年,都约束好子弟,不要搞出什么幺蛾子,等王铁面走了再说。”

王恕这几年地方官的经历,为他营造了非常好的名声。

其实百姓称呼王恕,乃是王青天。历史上就有童谣:“二京十二省,唯有一王恕。”但是而今虽然不至于如此,但是百姓对王恕还是推崇备至的。

而各地豪强怎么关说都不行,暗地里都称呼他为铁面,甚至折在王恕手中的达官显贵,还有两个郡王。

更是让很多人觉得惹不起。

所以,王恕下江南的消息一传过来,就震慑住了不少大大小小的人。

“这里面还说,朝廷要征商税。徐兄,这怎么办?”一个商人说道。

“是啊?今年北方棉花减产,我的织机都空了好一阵子了。”

“对,这两年各地的棉布也都卖不出去了。只能走南洋,但是南洋又能吃下多少?”

“这要命的时候,还要征税,要不要人活了。”

“-------”

徐春申听着下面的抱怨之声,轻轻的揉着鼻梁,捏着酸涩的眼睛,一时间也陷入沉思之中。

徐春申能抓住机会,一跃而起,成为布业龙头,自然是有本事,有手段的,特别是在经商之上,甚至比冼景还要敏锐不少。

他其实已经感受到了不详的气息。

那就是大明市场饱和的感觉。

当然了,这个说法,徐春申是不知道的。但是这个感觉,却是有的,布匹越来越卖不出去了。

衣食住行,是人之所需,而松江布甲天下,也是以为松江布便宜,而且质量好。

但是北方连年大灾,朝廷虽然竭力赈灾,但是北方的消费能力,也是大大减少了,而且他们好要面对天津布业的竞争。

毕竟在北方,任何利润都在少府这个庞然大物的笼罩之下。

而松江布业最大的市场,就是南方数省,至于海外的南洋日本等地,不过是补充而已。

松江布业的爆发性发展,来自于三点,第一就是工厂制度,这种大分工提高了效率,第二,就是自发的对各种纺织机械的改进。

第三之前是松江并非没有布业的。

毕竟松江布业在元代就根基了,其中有名的人物,就是黄道婆。

这三点造就了,松江布业的迅速崛起。

但是任何扩张都是有尽头的,产品过剩这一件事情,是很多人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但是这种大工业生产模式到来之后,却是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事情。

并不是松江布已经多到让每一个大明百姓都穿上了,而是真正有购买力的都一会购买了,没有购买力的,自然也不可能购买。

如此一来,松江布业内部的竞争也开始加剧了。

徐春申虽然联系了所有人抱团取暖,但是他已经感受到内部矛盾越来越尖锐,越来越不好整合了。

这一切的种种,徐春申没有具体的知识结构去分析,但是并不妨碍他感受到这一点。

只是感受到了又怎么样?

徐春申也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他咳嗽两声,说道:“布乃是百姓所需,太祖高皇帝对这些百姓所需之物,都不允许征高税,想来朝廷也不会多征税的。”

“而且王铁面也是爱民如子,只要我们一起好好说项一番,想来他是能了解我们的苦衷的,不过朝廷用度毕竟艰难了,还是要我们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

徐春申这一番冠冕堂皇的话,自然让很多人不大满意。毕竟徐春申家大业大,而今虽然情况不大好,但是还能撑得住。

但是对于其他人来说,却未必了。

只是这种冠冕堂皇的话,最大的好处,就是虽然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但是绝对不会有错的。

这些布商们,虽然满心怨言,但也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对朝廷大政出言不逊的。不管多少牢骚,都只能压在肚子里面。

徐春申有要筹集一笔钱来,等王恕到了为朝廷捐输之用。众人虽然不愿意,但也不得不咬牙为之。


  (https://www.91book.net/book/7668/63510791.html)


1秒记住91书包网:www.91book.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91book.net